攻,必借風力。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得有東風南風耶?”(第四十八回)我們認為,曹操這裡出現了一個漏洞,“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是對一個時間期間內氣候情況的判斷:“冬至一陽生”是指氣候在一個時間點上的轉折,而冬至這一點是包含於隆冬這一時間期間內的,它們之間的關係如圖所示。曹操在作“但有西風北風”的判斷時,是處在P點上,其判斷在當時是正確的,但由於P點處於隆冬之際,他就作出了“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的結論,這就出了問題。事實上,他只能說,隆冬之際的前段時間只有西風北風,他的結論是把特稱判斷換成了全稱判斷,思維上出現這個漏洞,使他不恰當地延長了判斷的時間期限,忽視了冬至這一點上的氣候變化。冬至之時,風向轉折。當第一場東南風驟起時,曹操還沒來得及對他關於“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的錯誤判斷反應過來、糾正過來,就被大火燒敗。曹操考慮的是一個時間期間,忽視了其中的一個特殊點。諸葛亮則抓住這個特殊點大做文章,不給曹操以糾正的機會。孔明利用大霧天氣“草船借箭”,是與“借風”事件相類似的。
總之,諸葛亮善於在作戰中利用季節條件、氣候條件,善於利用隨季節而發生的氣候變化規律;他能想別人所未想,知天之情,巧奪天工,故能得“天”之助。
為了戰爭的需要,孔明曾為自己的軍隊配製過許多先進的武器裝備,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噴火假獸。孔明南征孟獲時,八納洞主木鹿大王來為孟獲助戰,兩軍相對,他發一聲號令,虎豹豺狼、毒蛇猛獸就衝將過來,蜀軍抵擋不住。這時,孔明讓人從十多個櫃中取出早已預備好的百餘木刻彩畫巨獸、外套服飾,有鋼鐵爪牙,一獸可坐十人,給獸口中裝上煙火之物,等木鹿大王再次撥出猛獸後,蜀陣中衝出假獸,口吐火焰,鼻噴黑煙,身搖銅鈴,對真獸張牙舞爪,真獸被嚇得退奔本陣,將自家人馬衝倒,蜀軍乘勢掩殺,大獲全勝。第二,火藥、地雷。孔明在南方對付藤甲兵和在葫蘆峪火燒司馬懿父子時使用過,他曾向眾將解釋過這種武器及使用方法: “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節,以引藥線,才一發動,山損石裂。”(第九十回)第三,衝車。孔明在陳倉口為對付郝昭的“火箭”而創制,可惜當時未能奏效。第四,木牛流馬。孔明北伐中原時,交通不便,後勤供應困難,於是他設計了“木牛”與“流馬”,讓人依法制造,牛馬既不吃草,又不喝水,晝夜運轉不停,就像活的一樣靈活。這種裝置極大地緩解了後勤供應上的困難。由於能成功地解決山路運輸問題,在當時具有極先進的意義。第五,創造了“連弩”之法。其法矢長八寸,一弩可發十矢(第一百四回)。孔明生前沒使用它,傳給姜維,後姜維伐中原時幾次在關鍵時刻派上了用場。看來,孔明重視謀略,同樣重視武器裝備的作用,先進裝備的作用是謀略所不能代替的。孔明所使用的先進裝備有些是事先預備,有些是臨時創制,但威力較大、效用較高的一般是前者。
諸葛亮營舊址
孔明為了戰勝敵人,也常常利用當時一般人所具有的迷信觀念以迷惑對方,造成對自己的有利形勢。他在祭壇借風時,曾按七星、八位、二十八宿、六十四卦的要求築壇插旗,自己又身披道衣,跣足散發,焚香於爐,仰天暗祝,煞是神秘。守壇將士被這種場面唬住後不敢行動,他乘機脫身離走。出祁山時,為保證自己兵士隴上割麥的順利,他裝神弄鬼,以四組“神兵”圍定四個“諸葛亮”,從四面迷惑魏兵,弄得司馬懿也心中疑惑道: “此必神兵也!”(第一百一回)因而軍心大亂,不敢交戰,保證了蜀兵順利割麥。為搶奪魏兵仿製的木牛流馬,他安排五百兵士在山旁扮作六丁六甲神兵,以配合截擊部隊。孔明使蜀軍裝扮神兵,一般是在自己兵力不足時藉此以彌補,這種“神兵”極大地迷惑了敵人,動搖了對方的軍心,這是一種積極防禦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的必要條件是: 第一,對方要有迷信觀念,否則就不會被迷惑;第二,自己首先不迷信,因而能隨心所欲地安排;第三,達到迷惑對方的程度即止,不能讓“神兵”動真格,主動出擊,否則就會因為沒有“神兵天將”的威力而被識破。
先進的武器裝備是一種技術手段,它與迷信觀念相對立,似乎水火不容,但孔明為了軍事鬥爭的需要,對兩者同時加以利用。因為在他看來,目的是第一位的,手段要服務於目的,為了達到戰爭的目的,手段可以多種多樣。事實上,對先進技術的利用和對迷信觀念的利用還是有所不同的,先進技術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