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2 / 4)

小說:再說長江 作者:這就是結局

銅器、甲骨等器物。遺址面積達30餘平方千米。

殷墟的發現,將中國有據可查的歷史提前到3000多年前。這些發現與後來在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存,確立了當時學術界所認為的黃河流域為中華文明源頭的觀點。

2005年的發掘,是“三星堆”遺址自1929年發現以來的第18次發掘。經過10多天的尋覓,陳德安和隊員們已經找到這片臺地為古人人工夯築的線索,但在考古發掘中,許多線索與重大的發現並沒有必然和直接的因果關係。70多年中,“三星堆”遺址的發掘面積僅是整個遺址面積的百分之幾。

第七集 青銅歲月(2)

從1986年的大發現以來,陳德安一直留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作為一名考古學家,他有幸觸控到了長江上游古老文明的一扇大門,並繼續自己充滿懸念的職業生涯。

陳德安(考古學家):透過這次發掘還不能夠完全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也可能會透過這次發掘為今後的發掘提出新的問題。

繼70多年前那次石破天驚的發現後,許多考古學家陸續被吸引到這裡,馮漢驥是當中的重要人物。20世紀50年代,馮漢驥多次來到“三星堆”一帶進行考查發掘。1963年,馮漢驥在現場調查時一語驚人,他認為這一帶古遺址如此密集,很可能是遠古蜀國的中心都邑。

“遠古蜀國”,即使是對於當時的考古學家來說,也只存在於神話和傳說中,但這個概念卻毫無疑問地為他們後來的探尋之路提供了一個座標。

在20世紀的殷墟考古中,許多重要的歷史資訊,來自於對出土甲骨文的解讀,這是中國最早的系統文字。研究者在已識讀的數千個文字中,發現了大量的“蜀”字,他們認為,這些象形的組合,是眼睛和桑蠶的形態。神話般的古史中,蜀人正是養野蠶的縱目人。而在當時,由於考古證據的缺乏,有關長江上游這個古國的一切仍是幻影。

考古發掘中的一些細微和屑小,常常隱藏著驚心動魄的背景。20世紀70年代初,這些來自7000餘年前的稻穀,正在改寫中國的文明史。在長江下游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村,考古學家發現了比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還要早1000多年的古人類文化遺址。經科學測定,六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已經在長江下游種植水稻,修築房屋。他們築出的大面積木構建築工藝複雜,是中國榫卯建築的始祖。學術界認為,“河姆渡”遺址的發現,把中國的文明史往前推進了2000多年。

長江流域另一個重大考古發現是距離“河姆渡”遺址不遠的“良渚文化”,它所在的時間大致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它以無與倫比的玉器著稱於世。專家分析,“良渚文化”的主人就是傳說中與黃帝大戰的蚩尤一族,它已具備了國家的早期形態。

20世紀中晚期,考古學家在長江的中游也發現了令人矚目的古遺存,這一系列發現,使人們開始關注中華文明的多種起源問題,而在長江上游,人們對古蜀王國的尋找仍然沒有結果。

那次發掘是“三星堆”遺址歷次發掘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發現就在這個過程中呈現——兩個被稱為祭祀坑的土坑驚天動地。此時,考古學家已在這片原野上苦苦尋覓了半個世紀。

林向(考古學家):到了1986年的時候,應該說是空前地、大規模地一次發掘。整個的線給它理起來了,幾千年的歷史都一層層地找出來了。

考古學家林向是馮漢驥當年唯一的研究生。23年後,他有機會帶領自己的學生參加那次激動人心的發掘,在自己年逾半百時,看到老師當年的預言正漸漸變為現實。

林向:每一代人只完成了他那一段,應該說一個重大的發現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的,很多學者、很多人共同努力帶來的。

在近一個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學家始終未能在長江流域找到一個與黃河流域的殷商同時代的具有類似規模的泱泱大國,長江上游的“三星堆”立即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青銅縱目面具,高厘米,寬138厘米。

20年前,形象奇異的青銅面具的出土,令在場的所有人百思不解。

敖天照(廣漢市文管所):當時不曉得是什麼,取土民工說是皇帝的寶座。還想搬來試一下,有這麼寬,這麼大,完全坐得下。最後一清理,翻轉過來看,是一個跟人一樣有鼻子、有眼睛的大面具。

當年,作為考古隊副領隊的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