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祖先為來自青藏高原的古羌人。劉少匆認為在現存的屬於氐羌族系後代的藏人、羌人和彝人中能找到與“三星堆”面具形象相關的蛛絲馬跡。這種聯想來自於一次偶然的發現。
劉少匆:有一次,外面有人吆喝收破爛,收(舊報紙)。我把一些雜誌清理出來,突然就翻到一張圖片,是彝族火把節時一個(火把節)民族皇后的圖片。她的鼻子特別大,我一下子覺得怎麼跟“三星堆”有些相像呢。我也就回憶起我20世紀50年代初期到彝區去,當時我們部隊在彝區,我也去過金陽那一帶,那一帶有很多美女,但是,鼻子都很大,我開始越來越覺得可能跟人種有關係。以後,四川有一個很著名的學者任乃強先生,他就認為蜀人是從羌塘那邊過來的,是羌人的一支。
何哲生(畫家):這個是1988年我在彝族美姑縣參加火把節時拍的資料。火把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火把節時還要選美,他們稱為火把節皇后。
彝族美女的拍攝者為畫家何哲生,也許是一種巧合,作為畫家的何哲生曾供職於四川省博物館。除了發掘者外,他是第一個看到三星堆青銅像的人,並主持佈置了文物的第一次展出。按他的看法,作為藝術品的形象,即使誇張變形,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著與生活源頭的聯絡。
形象帶給劉少匆的啟發是巨大的;他的腦中浮現出從青銅面具到古羌人後裔,再從古羌人、古蜀人回到青銅面具,這之間若隱若現的邏輯。
照片中的這個地方古稱蠶陵,在史籍和傳說中,它是古蜀先王蠶叢的生死故地。1933年,一場罕見的大地震使整個古城完全消失。劉少匆先生在書中記錄,他曾沿岷江北上到達新的“蠶陵”鎮考察。1933年以前,居住在這裡的羌人被稱為“蠶叢羌”,今天,鎮子中的許多人仍然稱他們是“蠶叢羌”的後代。鎮子的一旁,就是1933年大地震形成的幽深海子。水下,沉寂著一座古城和不為人知的秘密。
從岷江發源地至成都平原300多千米的流域中,主要居住著羌人和藏人。他們現在的生活狀態仍保持著從山地到河谷的古老形式。很大程度上,現代考古學有時會與史籍中的故事,甚至歷史真相相遇。20世紀初,考古學家果然在岷江流域發現了石棺葬。在後來的發掘中,大量的石棺葬不斷從這裡出土,石棺葬中隨葬有各種陶器和青銅器,除此之外,就是葬姿奇特的墓主。這是否就是史籍中記錄的“蠶叢氏”的葬俗呢?
另一些懸念仍然來自於石頭。史詩中,羌人曾用白石打敗敵人,白石今天仍是他們的神氏。那些用石塊壘砌而成的房屋是羌人的主要生活空間,它們是否還隱藏著古代文獻記載中古蜀人居住形態的留影?
在岷江流域的羌寨中,我們隨處都可以發現,那些與“三星堆”青銅像具有某種關聯的形象。如果“三星堆”青銅面具的形象真的來源於此,研究者們將進一步證實另一種推論:作為蒙古利亞人種的古老遊牧民族氐羌族,曾在崑崙山和天山腳下生活過很長時間。這裡是曾經聚集過西亞、中亞,甚至歐洲人種的地域。羌人在向四處遷徙前曾與異族融合,這些分別越過金沙江、雅礱江、巴顏喀拉山口和岷山的古羌人,成為現代彝、藏、羌人的祖先。這或許是今天這些民族形象特徵的真正來源。
段渝(歷史學家):整個岷山,都是從西北往南分佈。我們四川,岷江上游這一塊,只是岷山的南段,它的中段、北段都在西北方向。從地理環境、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來看,岷江上游這塊,“蠶叢氏”的先民是羌族,這一點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截止公元2005年,考古學家已經發現並揭示出“三星堆”遺址東、西、南面的古城牆,但北臨鴨子河的城牆卻始終未見蹤影。也許,正如許多人推測的那樣,它早已消失在遠古的洪水之中。根據歷年來對古城牆和遺址區房屋建築遺蹟的揭示,推算出的三星堆古城面積已達平方千米以上。想象中的王國漸漸復活。
許多年後,人們仍然在問:如此繁榮興盛的王國為什麼會突然消失呢?關於它有許多猜想:戲劇性的政權更替,詩意的戰爭與死亡……然而洪水是考古者找到的唯一現實證據。如果真的毀於洪水,“三星堆”古國中的人們又去了哪裡呢?
在文獻中,遠古蜀國共有5代國王:蠶叢、百灌、魚鳧、杜宇、開明。與前者的起源不同,記載中的開明氏來自長江中游,他們都與水患和治水有關。
對古蜀最後王朝的研究,在20世紀已取得成果。開明王朝的時代,相當於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2000年,從成都市中心出土的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