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三星堆”博物館富於現代色彩的建築物咫尺之遙的鴨子河中,古老的圖畫仍然保留至今。
每年的夏季,周邊的漁人都要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在河中捕魚。這種捕魚的水禽被當地人稱為“魚老鴰”,因為它全身烏黑,目光如電,又被稱為“烏鬼”。
在博物館中,人們看到了大量長著“烏鬼”一樣長喙的青銅鳥的形象,它們在“三星堆”的古國中如此密集地出現,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在古代典籍中,有最早的三代蜀王的記載,他們是蠶叢、百灌、魚鳧,這些鳥的形象被專家認為與魚鳧氏關係密切。在一棵青銅樹上,一共棲息著9只鳥,它們都長著與“烏鬼”相似的長喙,並被賦予濃厚的宗教色彩。在被疑為國王神杖的金杖上面,同樣刻著魚和鳥的形象。“三星堆”古城就是古蜀魚鳧王朝的都城嗎?許多研究者認為:古文獻中的“魚鳧”的字面含義,就是今天用於捕魚的“烏鬼”。魚鳧氏與蠶叢氏一樣,都是來自岷江流域的部族;魚鳧或許是蠶叢的分支,他們早期可能在岷江與平原的交匯處漁獵,之後進入平原的大片湖沼進行捕撈。在泛神的遠古,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魚鳧鳥,成為他們重要的神氏之一。
時至今日,在人們的印象中,關於“三星堆”王國的所有形象都是詭異的。“三星堆”古人沒有留下遺骨,因為沒有參照物,專家們亦無法判斷出3000多年前古蜀國人的形象。不論蠶叢氏或是魚鳧氏,都與史書中的描述更為接近,而與事實究竟有多遠呢?面具上高鼻深目,半人半神的形象引來研究者和普通人的種種猜想。有人認為,這些形象來源於西亞和近東地區,並在當中找到關聯之處。更有甚者,認為這一切來自地球之外。
劉少匆(編劇):那個時候是荻花一片,碧水連天,可以說是這樣的一種景象。而且魚也很多,只要拿一根釣竿出去,一會兒就可以釣到很多很多魚。還有就是魚鷹也很多。魚鷹,就是大家叫的鸕鷀,就是魚老鴰。打魚船也特別多,不僅有魚,還有龜呀、鱉呀,都不少。過去的河道往北要高得多。像鴨子河,我們的家原來前面離河還有半里路,現在我們家的院落(應該)已經在河中心了,所以“三星堆”古遺址的城牆——北城牆早就沒有了,其原因很可能是水系的改道已經把它淹沒了。
劉少匆是一名編劇,從小生長在鴨子河邊,在他所生活的這片土地上爆出的驚天秘密,使他對自己的家族和血統產生了種種揮之不去的聯想和情結。多年來,他把自己對遠古蜀國的許多猜想、發現和觀點,結整合獨到的學術專著。或許是因為職業的緣故,他更希望尋找到一種形象的證據。
在劉少匆所供職的劇院中,他看到了現實中的“縱目”人。這些人在特定的時空中將自己的形象強調誇張成想象中的各種人物,也包括鬼神。這是源於當地的一種古老戲劇——川劇。劉少匆對“三星堆”銅像“縱目”眼型的理解,來自於眼前的生活。
劉少匆:劇院裡演武生的,都要用帕子把眼睛勒起來,所謂包頭,把頭紮起來,表現一種威武,看來化妝習慣影響人們的造像。至於這個輪廓,就跟西亞人長那種串臉鬍子基本是一致的。所以,我覺得這個造像就是蜀人的造像,而不是外星人的造像。
此外,還有來自於地域、歷史和民俗的形象聯想。這當中,也許就包含著真相。
劉少匆:眼睛立起來呢,絕對不會長成馬眼睛,全部是立著的。它就是一種妝飾的習慣,解放以前到現在,山區裡面四川人都有包帕子的習慣,包帕子就是把眼睛勒起來。
以一種特定的裝扮,渲染一張特定的臉孔,完成一種特定的身份。想象這些戲,成了儀式的一部分,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著它超乎時空的魅惑之力。而在古國的祭典上,那些異於常人的銅像,被約定成俗,正是一張張被誇大的、神靈的臉譜。
。 想看書來
第八集 古蜀沉浮(2)
古老的巫術儀式在今天岷江上游的羌寨中依然存在。巫師們戴著各種頭飾和麵飾唱經,唱經的內容正是羌族人的創世史詩,學者們從中發現與古蜀歷史的驚人吻合之處。
按照史籍的記錄,蠶叢氏興起於蜀山,也就是今天的岷山。不同時期的史籍對蠶叢及其部族的描述都有相似的內容:那就是縱目和生居石屋、死葬石棺。古老的羌族史詩被今人翻譯出來,當中說到古羌人初入岷江時與當地土著戈基人的戰爭。戈基人世居岷山石屋,死葬石穴,被羌人用白石擊敗後,兩個民族開始融合。
依據古文獻和大量研究材料,“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