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完工後三峽水庫200多億的防洪容量,只算是牛刀小試。但也許從今夜開始,黃陵廟的大禹和長江中下游幾千萬人,便結束了滅頂洪災的厄運。
清晨6點,老人家一如往常,開啟了收音機。雙目失明以後,這是94歲的林一山關切外界唯一的方式。
50多年前,長江幾度氾濫成災。憂心忡忡的毛澤東意識到,一個徹底解除民族大患,“畢其功於一役”的治水工程,已迫在眉睫。當時42歲的林一山,就成了擔綱這個工程的最佳人選。而今,已經無法看見外面世界的林一山,最大的心願就是在客廳裡懸掛上三峽大壩竣工後的照片。
1993年的春天,西陵峽中段這座只有平方千米的江心小島,引來一群當代最為出色的水利水電專家,繼林一山第一次情繫三峽夢的40年後,又一代人開始了圓夢之路。
59歲的陸佑楣;66歲的潘家錚;51歲的李永安……這些在水電領域成就斐然的中年人表情凝重,從這一刻起,他們面對的將是長達17年的挑戰。
修建三峽大壩,是一項要截斷萬古江流的巨大工程,它曾被國外專家驚呼為“世界水電難題題庫”。這個工程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在世界水利工程建築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些跨度40年,共計10多萬張三峽工程的設計圖紙,被封存在長江水利委員會的檔案室。正是這些無言的圖紙,將讓“高峽出平湖”的中國夢想成真。
從高空俯瞰,三峽水庫就像一隻巨大的容器,邊緣是天然的山體,大壩就矗立在下游壑口的一小段。而它2800萬噸的混凝土澆築量,比目前全球最大的巴西伊泰普水電站還要高出一倍多。然而在幾十年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卻給地質專家帶來巨大的挑戰。長江三峽,究竟在哪裡才能找到一個地基,承載如此重量的大壩呢?
第十七集 壩夢千秋(2)
傳說,1870年的洪水淹過黃陵廟,卻沒淹過地勢相對較低的中堡島。
胡炎芬,48年前就出生在那個彷佛樹葉一般飄在江心的中堡島。而今,她每次回孃家都要爬上村口的小山頭,去看看三峽大壩日漸長高、長大的身影,從中回想她曾經生活了21年的老家——中堡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