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2 / 4)

小說:貞觀之治 作者:竹水冷

李世民:魏徵,你到底要說什麼?

魏徵:我要說的就是,陛下是想做一個明君,還是一個暗君?

李世民終於掩飾不住自己的不耐煩,站起,在殿內快步走著,然後突然轉回頭來對著魏徵:我們現在在商討削減封王的事,沒有工夫再來議論我做皇帝的得失。

魏徵:陛下難道不明白?這個問題不回答,我看也沒必要再討論削減封王的事了。

李世民:好,那你告訴我,什麼是明君,什麼是暗君?

魏徵一副悠然自得、慢條斯理的樣子,和焦躁的李世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明君,兼聽者也;暗君,偏信者也。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李世民:你說“偏信則闇”是嗎?那我問你,我為什麼要聽你魏徵一個人的,我這不是偏信嗎?

魏徵眼睛一亮,顯然他已經達到了目的:臣正是此意。既然陛下以為削減封王是大事,就不該只和魏徵一人商討此事。

李世民:(對宦官)把房玄齡、長孫無忌他們都叫來。

魏徵:陛下又錯了。

李世民:我怎麼又錯了?

魏徵:房玄齡、長孫無忌心裡怎麼想,陛下心裡早就清楚了,叫來也無非只能商量些無關痛癢的細節。

李世民: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魏徵:兼聽,不是隻聽順耳的話。那些反對削減封王的老臣怎麼想,陛下也該聽聽。

貞觀之治 第二十一章(3)

李世民:這次是你錯了。聽他們的話,只能動搖削減封王的決心。聽了有什麼用?

魏徵:不聽他們的話,怎麼能知道削減封王的難度,怎麼能知道削減封王帶來的後果。這些都不弄清楚,就開始削減封王,恐怕陛下也太一廂情願了吧。

李世民:削減封王的後果和難度,我怎麼可能不知道?

魏徵:恐怕沒有陛下想的那麼簡單,不聽聽那些受此事波及的人的想法,怎能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

李世民:好吧,那你說,我該聽誰的意見?

魏徵:我為諫議大夫,權責也就到這裡了。剩下的事,我看陛下還是去找房玄齡他們商量吧。

李世民:我看,我什麼時候任命你為參與朝政。有了參與朝政這個職位,你說話就比現在更方便了吧?

魏徵:臣在此謝過陛下。

李世民、房玄齡、長孫無忌三人在討論。

房玄齡:陛下真的下決心了嗎?

李世民:我的決心早就下了,只是找不到恰當的方法。如果突然宣佈削減封王,必定引起朝野的動盪。已經亂了一個羅藝,不能再亂第二個了。

長孫無忌:陛下現在可有什麼想法?

李世民:我想,第一步是要幷州為道,將所有各省合併為十道。這一步走好了,下一步就好說了。

房玄齡:(驚詫地)十道?

李世民:怎麼了?

長孫無忌:是不是太少了點。

李世民無奈地嘆了口氣:不能再多了。

宣旨官宣旨:聖旨,大唐皇帝命大加並省,因山川形便,分為十道:一、關內;二、河南;三、河東;四、河北;五、山南;六、隴右;七、淮南;八、江南;九、劍南;十、嶺南。

大殿中群臣議論紛紛。

李世民:戶部算了一筆賬,現在幾十個郡王,有封土,有人口十幾萬,他們的僚屬藉著郡王的勢力,侵犯州縣,勢力不可小視。今天,諸位來議論。

裴寂:武德年間,封王無數,是因為隋朝的教訓,恐怕一旦發生不測。封王因為是朝廷封的,他們會出來屏藩朝廷。

房玄齡:晉時何嘗不是如此,到頭來,反是這些封王葬送了江山。戶部的奏章已經都看過了。諸位都從隋朝過來,有目共睹。

蕭瑀:封王各有不同。有的是賜姓封王,有的是立功封王,有的是太上皇的族親,不過大多還是當初打天下,為了籠絡人心。要分辨具體。

杜如晦:臣以為,今天的議論是要不要處置,還未到如何處置的地步。

魏徵:我看要不要的話題已經沒必要再議論。朝廷已經無力再負擔這些封王。我看不如直接商議怎麼處置,免去很多麻煩。

許多大臣聽到魏徵的話,都面帶慍色。

李世民:同朝為官,我面前只管議論,不要計較。隋煬帝只聽虞世基,誰的話都不聽,結果是丟了天下。諸位不要當無口君子。

裴寂受到鼓勵:陽關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