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為官者112人,有文學著述者50餘人,人稱〃江北青箱〃。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說〃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青衫,是歷來官宦的標誌,而〃江北青箱〃極言王氏家族官蔭豐厚。
中國士大夫家族龐大的家門歷來多生是非,利益衝突甚至可以讓兄弟相向,如果說朝廷的爭鬥殘忍恐怖,那麼家族內部的爭鬥過猶不及,因為在那些門樓大廳出沒的人們,多半身上流淌著相同的血液。家族的生活因為高大的院牆阻擋,在平民眼中逐漸神秘和威嚴起來,而賴以維持這種表面尊嚴的便是家族標誌性的建築。明清以來,在建築方面到達了中國傳統建築最後一個高峰,呈現出形體簡練、細節繁瑣的形象。官式建築由於斗拱比例縮小,出簷深度減少,柱比例細長,生起、側腳、卷殺不再採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頂柔和的線條消失,因而呈現出拘束但穩重嚴謹的風格,建築形式精煉化,符號性增強。孔子說的〃克己復禮〃似乎在讀書計程車大夫家族的建築風格中得不到半點的體現,極盡繁縟與奢華的雕樑畫棟裡掩飾不住他們精神深處的無家可歸。
沒有青藤,沒有斑駁,沒有風花雪月的女子追逐嬉戲,環境足可以塑造一個人一生的人格。如果說在漁樵耕讀的家門裡,只有曠野的闊達,那麼士大夫家族則只餘青色的天空。賈寶玉是家族裡最富於想象力的公子哥,他或許是試圖讓生活有點戲劇性,有點庸俗的但是有常人的快樂,但默守戒律的家族馬上讓這種想象力墜入破碎的虛空。我一度懷想,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和出家似乎區別不大,一個由森嚴戒律封閉的環境中出來的人,很難想象他具有完整的人格。
王氏家族最顯赫的標誌便是坐落在桓臺縣新城鎮南村大街北端的〃四世宮保〃牌坊,此牌坊系磚石結構,呈中間高左右低的宮殿式。面闊9。2米,進深3。33米,高15米,拱門洞兩側有石獅8個。拱門、楹柱等上面雕有飛禽走獸、山水花卉,特別是磚砌圓柱頂部的4個浮雕人物,栩栩如生,顯示了明代雕刻家的精湛技藝。此牌坊為王漁洋的祖父王象乾及其父、祖父、曾祖父所立,因他們都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故名。石匾額〃四世宮保〃四字傳為明書法家董其昌書。
牌坊頂部飛簷斗拱,瓦當嚴整,四角杵頭獸面,唇吻聳起,都懸吊著風鈴鐵馬,隨風而動,聲韻動聽。頂端花脊〃八跑〃,每〃跑〃二獸(壽),高居瓦基。瓦脊中的〃麒麟馱寶瓶〃尤其古樸可愛。當初董其昌一個文人能夠得到王氏家族首肯來書寫〃四世宮保〃四個字,其榮耀可想而知,但偏偏據說他於後堂聽到王氏的幾個子弟議論他的楷書不及某某,心中遂生怨恨,於是不辭而別,翌日,王氏族人開啟字帖一看,少了一個〃宮〃字,於是派人快馬追董其昌,哪裡還能夠追得到。於是無奈下請人重寫一個〃宮〃字,效果當然不及原書。推及原因,大概是王氏家族太過於顯赫,以至於在旁人心中形成一道無形的門第鴻溝。
虹←橋←書←吧←BOOK。←
第25節:回望的目光(25)
王家祠堂,坐落在桓臺縣新城鎮新立村街北,是為祭明代王重光而建。該祠初建於1588年(明萬曆十六年)建成,當時規模宏大,但現存面積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長88米,東西寬43米,佔地3784平方米。院內有正堂5楹,中間3間出廈。長22米,高14米,進深9。65米,全為磚木結構,瓴瓦起脊,木椽單簷。堂內有合抱圓木柱8根,頂部棟樑上飾有彩繪,內壁牆上鑲嵌石碣85塊,儲存完好。碑文集歷代書法名家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歐陽洵、柳公權、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隸、篆諸體俱備。堂內還有王重光及其屬下王、張二指揮的碑刻彩繪像。後堂3間,稱為〃司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書王象乾的祠堂,現拓為王士禎紀念館。
正堂前東、西廂房各3楹,堂前有雙人合抱的古檜兩株,左右對稱,高約20餘米。院東南隅有四面碑1幢,上刻建祠時祭者姓名。祠東50米處為原〃碑廊院〃,現存石碑9幢。
當初王氏家族的主人們迷離的幻想在工匠的手中成了永恆。〃封侯掛印〃、〃詩禮傳家〃,都在無聲有形的時光中醞釀著成就自己的美夢。窗欞上的雕花早已經漆黑的落滿斑點,廂房內總是黑洞洞的,有的門環上已不見了鏽蝕的門鎖,隨著攙雜著塵土的響聲推開屋門,潮悶的氣息撲面而來,我想,縱是祠堂的管理人員也不見得喜歡進入這樣的屋子,如果沒有人陪伴,屋簷的壓迫感總能夠使背後生出了一種涼意,在轉身的時候總感覺有一雙冰涼的手按住了你的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