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很快和南宋一樣,通貨膨脹開始抬頭。但金國不知道節制,還是該怎麼花錢怎麼花錢。想打仗但國庫裡沒錢?印紙幣就是。於是,每一次開戰,金國都會大印紙幣。這樣做的結果可想而知:過多流通的紙幣使得金國貨幣在後期貶值嚴重。於是,能使用銀子或銅錢交易的民眾,一般都會盡量避免紙幣,以免自己的辛苦錢因為金國統治者的野心而在瞬間灰飛煙滅。甚至有的民眾開始把財富向南宋轉移,因為那邊雖然也通貨膨脹得厲害,但相對程度較低,另外南宋的經濟更發達,錢更容易生錢。
所謂匯率戰爭,其實說白了也就是這麼回事:讓你自願地把用一種貨幣保管的財富,轉移到另一種貨幣去,以此兵不血刃、合理合法地剝奪一個國家的財富。匯率戰和一般掠奪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不會明目張膽地燒殺擄掠、實行“三光”政策,而是讓所有人從自我利益出發,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的財富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從一種貨幣轉移到另一種貨幣。而人們之所以願意這麼做,不外乎一開始講的那兩種理由:希望透過兌換貨幣獲得更多的財富,或者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南宋政府為了自保,不願意通貨膨脹太嚴重,毀掉經濟。但金國倒行逆施,通貨膨脹嚴重。於是匯率戰爭的兩個條件齊全了:向南宋轉移,可以獲得更多的財富,也更安全靠譜。於是金國的財富開始不斷流失,最極端的民眾甚至乾脆捲了鋪蓋直接搬到南方。
而在金國,沒有貨幣控制、一味印紙幣的結果,是國家經濟陷入惡性迴圈。每打一次仗,就又多了許多紙幣,使得貨幣貶值。而貨幣越貶值,人們就越不信任它,越願意用銀子、銅錢結賬,而這份不信任以及對未來的預期(以後還會打仗,紙幣會越來越多)就使得紙幣的價格越來越低。而紙幣價格越來越低,就更促使人們把自己的金銀財寶運到通貨膨脹較低的南宋去保管,也就更有人願意跑到南宋去生活。而這些跑到南方生活的人還帶過去了自己的生產力,使金國失去了他們以後產生的價值。再加上流失的金銀財寶等貴重金屬,這意味著金國國內由於生產力喪失,能夠用貨幣換來的東西越來越少,同時由於金銀珠寶的喪失,能夠換來的價值也越來越少;由此導致了貨幣變得更加不值錢,於是政府就更需要印更多數量的貨幣來維持運轉和戰爭。
由此週而復始,相當於南宋透過自己穩定的經濟一點一滴地吸引來了金國的國力和財富,使得金國越來越衰弱。這並不是南宋政府有意為之的長期抗戰策略。如果這個真的是政府的策略,那麼這100多年熬下來,那真是歷史上最持久的持久戰。但實際上,南宋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懂經濟,於是在保護自己的同時,順手打擊了一下不懂經濟的強大對手。
在長期被南宋吸血之後,要擊潰金國需要的只是那最後一根稻草。但南宋可謂國力輕如鴻毛,連稻草都比不了。幸好(其實也是不幸)這時出現了鐵木真領導下的蒙古國。這個一直被金人欺凌的民族終於團結一致,並形成了一支攻無不克的軍隊。面對這樣重如泰山的“稻草”,金國就算背再硬也扛不住。經濟的薄弱,使得金國根本沒有實力和蒙古殊死一搏,只得節節敗退。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匯率戰爭 第十一章(3)
但金人打仗畢竟還是一把好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憑金國的國力支撐一下還是沒有問題的。而且如果後院不起火,一開始持久戰,金國和後起之秀蒙古究竟鹿死誰手還是個未知數。但金國糟糕就糟糕在自己真的後院起火了。
僅僅是戰爭的失敗,還不足以壓垮金人,畢竟人家底子厚。但他們壞事就壞事在蒙古人和宋人達成了聯盟,一致攻打金國。南宋人繼續了他們羸弱的傳統,屢戰屢敗。但是,南宋的穩定貨幣在此時對可能面對滅頂之災的金人來說,吸引力已經大得無以復加了。
因此,蒙古人給金人最嚴重的打擊,不是戰爭上的勝利,而是擊潰了金人對自己國家經濟的信心,而南宋就是蒙古人裡應外合的幫手。因為和蒙古人打仗,金國印了越來越多的紙幣,貨幣貶值幾乎到了天文數字的地步。為了保護寶劵的價值,金國政府禁止銀子和銅錢在市面上流通;但即使是法定貨幣,如果貶值上萬倍,人們誰會用它來進行交易?而資產向南宋的轉移也開始飛快加速。銀子和銅錢反正在金國國內也用不了,人們又多了將貴重金屬移送到南方的動力。除此以外,禁止銀子和銅錢的另外一個結果,是金國的經濟完全崩潰,所有商業行為一夜間垮臺。人們不再生產任何非生活必需品,生產了也沒有買賣,都是自我消費。而生產其他貨物的人們則開始逃難,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