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它將成為你很好的朋友,不費吹灰之力,你的兜裡就會因錢生錢。譬如,你在自己的儲蓄賬戶存上500美元,存款利率是5%,一年後,你不用靠修剪草坪或清洗五輛汽車就可多賺25美元。這樣看來,你的錢會自動生錢。
這25美元起初看來並不起眼,但看看連續10年每年儲蓄500美元會發生什麼呢?在你投入第10筆儲蓄的那年年末,你已經連本帶利擁有6 美元了,其中5 000美元是你的本金,再加上1 美元的利息。
如果你將這500美元投入股市而不是存入銀行,那麼,在你享受生活的同時,就可能賺更多的錢。平均而言,如果把錢投入股市,那麼你的本金每7~8年就可能翻一番。許多聰明的投資者學會了利用這一點,他們意識到對未來而言投資致富和勞動致富同樣重要。
沃倫·巴菲特現在是美國排名第二的富翁,他就是運用儲蓄進行股票投資發家的。開始的時候,他就像許多其他孩子一樣靠送報紙掙錢。他攢下每一美元,並在很小的時候就懂得錢的未來價值。對他來說,在商店裡看到的一臺400美元的電視機,不僅僅是一件價值400美元的消費品,他還在思考如果把這筆錢用於投資而不是消費,這400美元20年後到底價值幾何。正因為如此,他從不花錢買不需要的東西。
如果你及早儲蓄和投資,終有一天單靠錢生錢就夠你生活所需,就像你有一個有錢的姑媽或舅舅寄給了你下半輩子所需要的所有現金,而你甚至不需要寫感謝信,也不必在他生日的時候前去探望。這就是所有人都向往的財務自由的機會,自由地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錢則自動生錢。如果不在年輕的時候就養成每月定期儲蓄並進行投資的習慣,這一切都有如天方夜譚。
第2章 股市投資的基本原理(3)
有鑑如此,最好的情況是你從工資中直接省下一部分用於投資。次好的情況是,你是個月光族。最糟的情況就是用信用卡賒賬消費,負債累累,在這種情況下,你是在付利息給別人,常常是付給信用卡公司,信用卡公司在賺你的錢,而不是你用錢生錢。
從希爾斯到殼牌再到那些發行信用卡的銀行,都希望你用信用卡分幾次支付賬單。他們在用自己的錢為你買單,實際上這是你在不知不覺中向他們貸款。他們為你未付的款項向你收取很高的貸款利息,可能高達18%。看來,他們從你身上的資產回報率甚至高於從股市所得,換句話說,對信用卡公司而言,投資在你身上比投資股市的回報更大。
如果你用還款利息為18%的信用卡買了一臺400美元的電視機,那麼,你每年要為這筆貸款多支付72美元。如果你每月只用最低額度還款,並讓欠款一直累積,到最後這臺400美元的電視機將花去你800美元。數百萬的信用卡持卡人都不太明白這個道理,否則,全體美國國民信用卡消費產生的銀行貸款不會高達3 400億美元!據估計,1995年使用信用卡向銀行支付的利息將達450億美元,也就是說,每年人們為了超前消費,需要額外支付450億美元。
消費者為了獲得所謂的“即時的滿足”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他們查閱廣告、貨比三家也就省下了幾塊錢,然而用信用卡貸款支付,最後卻多損失了幾百美元。對此,他們甘之如飴,甚至從來都沒想到過自己潛在的損失。
45年前,在大萊卡還沒有發行第一張可以在多家商社使用的信用卡之前,人們只有在手頭有了足夠的現金時才去商場買東西。他們為電視機、電器、傢俱、旅行等開銷而儲蓄,這可能要花上他們6個月、9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存夠錢,但他們從來不用付利息。
也許你不相信,用這種原始的方式來購物雖然得不到即時的滿足,但也常常很有樂趣。因為當你為買電視機而攢錢時,你就可以坐在客廳裡談論擁有電視機的樂趣,可見想象電視機、洗碗機或一套新的服飾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那時,人們感到自豪的是,為了一次性支付購買某件物品,他們可以努力工作,做出一定犧牲。而向銀行借款會使他們惶惶不安,所以,一旦償還房貸,他們就會邀請所有鄰居來家慶祝。直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人才開始使用信用卡,直到80年代大多數家庭才開始習慣使用住房按揭貸款、汽車貸款、信用卡透支消費。
時至今日,許多家庭正處在最糟的情況下:銀行在賺他們的錢,而他們在股市投資或銀行理財中一無所獲。他們每年支付的銀行利息少則幾百美元,多則幾千美元。如果是在為房子或公寓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