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並且將一紙訴狀直接遞到了最高法院。最後查爾斯大橋公司以敗訴告終,並且結束了他們營利性的“壟斷”。
另一個與查爾斯河大橋公司命運相同的是賓夕法尼亞州的蘭卡斯特高速公路(Lancaster Turnpike)。蘭卡斯特高速公路公司(透過抽籤方式)出售股權,股東也擁有豐厚的分紅。同樣,分紅來自於費城到蘭卡斯特60英里的“過路費”。過路客和過橋客一樣,不喜歡這種收費方式,後來,他們選擇繞道,駕駛他們的汽車穿過田野和叢林。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後來出現的有軌電車公司、鐵路和地鐵公司承襲了高速公路公司、橋樑和運河公司原來的商業經營模式。
金融體系之父
我們都知道喬治·華盛頓是美國的國父,而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則可稱得上是美國金融體系之父,但這一事實卻從未在美國的歷史書中提及。如果沒有金融體系,那麼,美國的政治體系也將無法運轉,因此,漢密爾頓理應獲此殊榮。儘管他槍法不精,只是艾倫·伯爾的手下敗將,但是,漢密爾頓在經濟規劃方面成就卓著,同時他也是紐約銀行的創立者之一。
漢密爾頓意識到,沒有財力,國家將無法發展。為了擁有足夠的財力,國家需要銀行。這在今天看來顯而易見,但在當時,銀行業的發展則倍受爭議。
就發展銀行業方面,喬治·華盛頓支援漢密爾頓的想法,他本人甚至投資了位於弗農山的亞歷山大銀行(Bank of Alexandria),併成為該銀行的股東之一。但是也有許多重要人物反對漢密爾頓的提議,托馬斯·傑斐遜是其中最主要的反對者。傑斐遜是位溫和的農場主,他堅信土地和耕作才是人類美德之所在。因此,他厭惡工廠,厭惡依託工廠並在其周邊發展起來的城市。對傑斐遜而言,銀行是萬惡的根源,尤其是聯邦政府設立的銀行。
然而事實證明,傑斐遜確實不善理財。他揮霍掉了一大筆財富,1826年他在幾乎瀕臨破產的情況下死去。傑斐遜揮金如土,尤其是在收藏品和圖書上,他本人的藏書甚至比在他出生前業已存在百年的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的藏書還多。他是個修補匠,也是個書蟲,更是個地地道道的農場主—這位溫和仁慈的農場主,想把農活繼續“分配”給其他人。
傑斐遜想讓美國成為鄉村化的國度,在這樣的國家中,獨立的自耕農可以成為地方上的政要,主宰公共事務。對於那些認為政府應由貴族階層掌管的歐洲思潮,傑斐遜拒絕接受。
然而,傑斐遜永遠都無法想象,有朝一日,他所憎惡的工廠會吸引成千上萬的農民棄農從工,他永遠無法想象那些工廠竟然會成為人們通往美好生活的大門,更無法想象那些看似存在許多問題的重工業將使美國人成為人類歷史上生活最富裕的一群人。當然,沒有大量的金錢,我們也無法修建公路、運河、高速公路、橋樑和工廠,可是這些錢從何而來?就是來自令傑斐遜深惡痛絕的銀行!
第1章 美國股市的前世今生(9)
儘管傑斐遜表示反對,但是第一家美國銀行還是在1791年由國會透過,正式成立並運轉了20年,直至1811年,一批新的銀行“憎惡者”開始執掌國會並拒絕繼續發行銀行特許經營執照,該銀行才被迫關閉。
1816年,第二家美國銀行在費城成立,幾年後,它又因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當選總統而陷入困境。來自田納西州荒野的傑克遜,身上始終帶著火暴性格。因為他像胡桃樹一樣高大(身高185厘米,在那個年代這樣的身材算是非常魁梧了),人們叫他“老胡桃樹”。他生長在鄉間小屋,面板粗如樹皮。儘管給人適合野外生活的印象,但是傑克遜卻體弱多病,大部分時間待在室內。和前任總統一樣,傑克遜認為各州的權力應該比聯邦政府更大。
好景不長,第二家美國銀行因1819年席捲全美的金融恐慌而倍受責難,那時,一大批企業倒閉,人們失去了他們的積蓄和工作(這是第一次出現的連環式恐慌反應,恐慌造成的破壞席捲全美)。西部的農民和東部的工人聯合起來,一起聲討銀行,銀行成為千夫所指製造恐慌的罪魁禍首。因此,在恐慌結束的十年後,當傑克遜當選為總統時,他聽從了那些人的建議,把所有的錢從聯邦政府支援的銀行中取出,轉存到各個州的銀行裡,第二家美國銀行到此宣告終結。從此,各個州政府控制了銀行的所有業務,它們有權派發特許執照。很快,人們發現,沒有什麼比開設一家銀行更令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