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1 / 4)

小說:管理三國志 作者:竹水冷

第十講 《三國演義》中的兩張臉譜(2)

為了掠奪和佔有財富而發動的戰爭,其實就是非正義的戰爭。現代管理學不願意談論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它只知道滿足人們貪婪的慾望,並總是試圖把那些戰爭問題合理化。即便有人談到過正義,談到過企業的社會責任,那也不過是為了塑造企業的公眾形象,為了趨向於獲得更穩固、更長期的經濟利益。在現代管理學裡面,正義的真實性是值得懷疑的。

什麼是正義的戰爭呢?為了保衛和平而投入的戰爭,我們稱之為正義的戰爭。為了革命而發動的戰爭,我們也稱之為正義的戰爭。《三國演義》之所以名曰“演義”,“演”的就是正義的這個“義”字。

革命這個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很重要的管理學理念。所謂革命,就是革除人類社會生活的腐敗因素。秦始皇腐敗,所以人們要革他的命。滿清政府腐敗,所以人們要革它的命。如果我們自己腐敗呢?當然也要革自己的命。革命的意思,是為了讓我們能夠以一顆清潔的心靈來面對自己的人生。前面我們講過曾參每日三省其身的故事,意思是說,他每天要革自己三次命。

正義的戰爭是為了清除腐敗和保衛和平。非正義的戰爭呢?則是為了贏得經濟上的利益。所以,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有如兩架背道而馳的馬車,有著全然不同的方向。

【成君憶的管理學理念。】

83、赤壁大戰同樣也存在著正義與非正義的問題。諸葛亮借到的東風,不僅與天象有關,從文化的意義上講,它還象徵著一種被正義鼓舞的勇氣。

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們討論天下的興亡,他問:“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商紂王,於是有了周朝八百年的江山。秦始皇吞併六國,雖然氣勢洶洶,卻僅僅只有十幾年的帝業。他們之間的差別怎麼就那麼大呢?”

宰相蕭瑀回答說:“周武王###腐敗而又殘暴的商紂王,被人們認為是一場正義的戰爭和革命的戰爭。秦始皇吞併六國,靠的卻是暴力和權謀。從表面上看,周武王之有天下與秦始皇之有天下似乎很相似,其實有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人們也許會屈從於非正義的暴力,但內心一定暗暗不服。一旦有機會揭竿而起,天下人都會奮起反抗。秦始皇雖然氣勢洶洶,卻也只能得逞於一時,怎麼能夠與周文王、周武王父子相提並論呢?”

唐太宗笑了笑說:“你說得還不夠全面。他們取得天下的方式固然不同,他們管理天下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周朝取代了商紂王以後,懂得愛護天下的老百姓。秦始皇吞併六國以後,卻只知道一味地巧取豪奪。周文王、周武王父子與秦始皇之間,不僅是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在管理理念上也有仁愛與暴虐的區別啊!”

唐太宗說的仁愛,蕭瑀說的正義,其實是同一件事。沒有愛的正義,不能稱之為正義。沒有正義的愛,也不能稱之為愛。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因為所見之略同,孔孟之道與唐太宗的管理理念就這樣走到了一起,於是就有了周朝和漢朝之後的大唐盛世。

在漢朝與唐朝之間的那場赤壁大戰,同樣也存在著仁愛與暴虐、正義與非正義的問題。羅貫中為什麼尊劉貶曹呢?因為劉備是仁愛的,曹操是暴虐的;劉備是正義的,曹操是非正義的;劉備是道德的,曹操是反道德的。只有站在道德的平臺上,你才能夠理解羅貫中尊劉貶曹的創作思想。如果你換一個方向,換到功利的方向上去,你就沒有辦法理解道德,當然也不可能理解劉備和羅貫中。

遙想當年,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氣勢何其洶洶!不僅先後掃滅了張邈、袁術、呂布,甚至連河北的袁紹政權和華北的烏桓也被他一舉蕩平。更有甚者,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表竟然被嚇得吐血而死,劉表的小兒子劉琮更是拱手獻出了荊州。這種勢如破竹的氣勢,把所有的人都驚呆了,連諸葛亮也說:“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在赤壁大戰前夕,曹操給孫權寫了一封恐嚇信,信中說:“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意思是說,我已經準備了八十萬水軍,前來###你,我勸你還是識相一點,像劉琮那樣投降吧!孫權把這封恐嚇信給他的部下看,竟然到了“莫不向震失色”的地步。大夥兒紛紛對孫權說:“老闆,趕快向曹操投降吧,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啊!”

第十講 《三國演義》中的兩張臉譜(3)

《三國演義》中設計了諸葛亮向天借東風的情節,有些學者認為這個情節純屬子虛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