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到1922年全年國家預算也就只有15億日元左右,這個艦隊在物理上就不可能維持。
八八艦隊是不能再搞下去了,再搞下去非得把日本拖垮不可,加藤也得出了結論。一次,加藤對當時的駐美大使幣原喜重郎就曾私下說:“這個八八艦隊搞不下去了,如果有機會的話,真想放棄它。”
放棄的機會來了,不止貧窮的日本負擔不了大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經濟不景氣,弄得連財主家英國都沒了餘糧。頭號超級大國、頭號海上霸權的大英帝國到那時為止一直奉行的是“兩國海軍”政策,就是說,世界第一位的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艦隊規模一定要大於或等於第二位加上第三位的規模。這個“兩支艦隊的規模”現在出問題了,首先大英帝國在經濟上開始走下坡路,再也沒有原來那麼闊氣了,錢全跑到原來的小弟美利堅那兒去了。趕著這個小弟也喜歡玩海軍,造起戰列艦來不是一艘一艘地造,而是一個艦隊一個艦隊地造,這樣大英帝國從物理上就無法實現兩支海軍的標準了。於是英國人就想出了“限制海軍軍備”這一招,也就是自己不增加軍備,依靠對方減少軍備來維持軍備優勢。
出面的是美國人, 這次是由美國提議召開一個“華盛頓會議”來討論限制海軍軍備問題,日本也知道英美在打什麼算盤,應該說是正中下懷,所以加藤友三郎決定給與響應。政府方面更加沒有問題,大藏省無時無刻不在為軍部如何籌錢而煩惱,現在海軍自己就肯和英美談判限制海軍軍備,那是天上掉下來、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政府立即順杆子上爬,堅決支援。派出了以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為全權代表,由貴族院議長德川家達,駐美大使幣原喜重郎為代表的全權代表團去美國參加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的華盛頓會議。
華盛頓會議的結果是在英國、美國、法國和日本之間締結的導致日英同盟最後終結的《四國條約》,然後是這四個國家加上義大利達成的《華盛頓海軍條約》。這次會議形成的“華盛頓體制”一直維持到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才被打破。
經過艱苦的談判,日本最後終於有條件地同意了英美:日:法意的主要戰列艦比例為10:6:的提案,根據這個提案,簽約國在10年內不再建造新的主力艦,而日本在附加了幾個條件以後也同意這個提案。
這樣的結果使日本只能保有扶桑、山城、伊勢、日向、長門、陸奧、榛名、霧島、比叡和金剛這十艘戰列艦,這就是日後日本海軍沒有巡洋戰列艦這一分類的由來。
如果沒有加藤友三郎的最後決斷,日本能最後接受這個結果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最先的反對來自代表團內的日本海軍首席隨員、海軍大學校校長加藤寬治。一個代表團裡兩個意見針鋒相對的加藤,讓所有人都覺得有點不方便。當時的英美媒體把加藤友三郎稱作“大加藤”,而把無論是官位,還是職位都沒有大加藤大的加藤寬治稱作“小加藤”。
八八艦隊不要了(2)
加藤寬治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第三南遣特務艦隊司令官以後就成了一個反英美派,大戰結束以後又擔任日本赴德軍事調查團團長,從那以後更是成了一個親德派。小加藤注意到了一次大戰中,德國在火炮、飛機和潛水艇等技術上其實領先於英法這一事實,這就可以幫助日本海軍解除日英同盟以後,日本不能得到英國在海軍技術上幫助的後顧之憂。而當時的德國海軍當局和一般德國人出於對英法的憎惡,又主動地對日本開放各種機密。
小加藤和大加藤展開了異常激烈的爭吵,爭吵的中心就是這個60%的比例。因為軍令部的計算是希望這個比例為70%。
“七成”這個莫名其妙的數字具有無上的魔力,生生地把日本海軍給撕裂了,也把日本海軍領上了死路。現在要談日本海軍的歷史,就一定要扯到這個“七成”。
這個在日本海軍達30年的“七成”學說,是所謂“日本第一的海軍戰略家”佐藤鐵太郎的偉大發明。佐藤鐵太郎喜歡弄戰略,1892年就發表了一篇名為《國防私說》的論文。甲午海戰任赤城號航海長時,在艦長戰死的時候果斷地接管指揮權,保住了船沒被打沉,從而受到山本權兵衛的另眼看待。山本聽說此人喜歡玩戰略,戰後就送他到英國和美國留學,學習海軍戰略。1902年,佐藤回國,後擔任海大教官時又寫出了一本《帝國國防論》,從各方面論證了日本國防的三線理論。所謂“三線”,就是海上、海岸和內地三線,這本書深受山本權兵衛賞識,曾被山本大臣推薦給宮內廳供明治天皇御覽。佐藤在日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