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謀生涯。南洋,便是他們當年的黃金夢土。幾個世紀以來,這些閩粵子弟,前仆後繼,遠赴南洋,胼手胝足,終於建造成今天東南亞華僑社會的恢弘局面。這一厚冊海外華裔披荊斬棘開拓南洋的史詩裡,想必也蘊藏不少無名英雄可歌可泣血淚斑斑的墾荒偉跡。林幸謙的祖父,便是在20世紀初,由福建永春遠渡到馬來半島的一位拓荒者。
林幸謙本人於1989年卻從吉隆坡來到了臺灣,進入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他在《溯河魚的傳統》這篇文章中,曾經極動情地描述了自然生物界一大奇蹟:鮭魚在海洋裡成長後,竟然會在特定時刻,成群結隊,溯河洄游,憑著它們天生異稟的嗅覺,不顧一切艱辛崎嶇,逆流追溯回到它們生命開始的河流源頭,產下魚卵,莊嚴地開始一個新的生命輪迴。溯河魚甘冒生命危險尋找出生地的悲壯歷程當然是林幸謙隱喻海外華裔對中華文化母體一往情深的孺慕及迴歸。此文成於1988年,未料到翌年林幸謙自己也投入了溯河尋根的行列。其實早在六七十年代,已有不少從馬來西亞越洋過海漂移過來的文學種籽像李永平、王潤華、淡瑩,他們的作品在臺灣的土壤上開花結果,而後散佈到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林幸謙的散文,在臺灣數度得獎,更證實了大馬的一些華裔作家與臺灣文壇延綿不斷的血緣關係。
辛亥革命成功,華僑貢獻不小,因有“革命之母”的尊稱。海外華人,身居異國,種族歧視,政治壓迫,感受必深。20世紀的民族主義在現代中國奮然崛起,對華僑的強力號召,可想而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海外華裔知識分子紛紛迴歸建設祖國。民族感情,對華僑而言,的確是一份強烈的親和力。然而曾幾何時,返歸大陸的華僑便遭罹了“*”的重創鉅災。而當林幸謙來到臺灣,卻遲到一步,臺灣已經進入了後現代的價值混淆時期,兩岸開放了,臺灣富有了,華僑的政治與經濟的籌碼也就相對減輕。王潤華那一代帶回大馬淳樸的“臺灣印象”,已經變成了一則遙遠的神話。在90年代的臺灣,從海外歸來,懷著文化尋根熱情的華僑子弟,恐怕不可避免會感到不同程度的幻滅。林幸謙的散文集《狂歡與破碎——邊陲人生與顛覆書寫》,多篇文章都在描寫大馬華人世代以來篳路襤褸、備嘗艱辛的開拓史,他寫到他的祖父如何深入叢林墾植出一片橡膠園,也寫到外祖父如何喪生於亂槍之下。他對祖先們的艱苦事業滿懷敬意,因此他下筆激動,熱情洋溢。而當他寫到海外華裔對中華文化母體那一份惓惓之情,情深處,所受到的創痛,又不禁哀怨俱生。林幸謙在這部散文集裡,真摯地記載了華僑海外開拓史部分的辛酸與輝煌。 。。
邊陲人的自白——林幸謙《狂歡與破碎》(2)
林幸謙終於識透了民族主義被利用為政治號召的虛妄,而把他的關注轉回到人的本身。文集的第二輯:“神話重墜——赤道人生與狂歡墓園”中,林幸謙畫下了幾幅極動人的人像。他的時報得獎作《繁華的圖騰》描寫的是智障者的特殊世界。林幸謙哀矜他手足的不幸,用充滿愛的筆觸替他的大弟,以及所有的智障者,編織了一則牧歌式的童話,雖然這則童話蘊含著無限的悲憫。林幸謙的散文風格,沉鬱悲切,激越悽楚。寫到情真處,如狂風暴雨一發不能自已。家中有一位手足天生殘障,已是人間悲劇,偏偏天地不仁,林幸謙的小弟竟也患有先天性的癲癇疾病。林幸謙的近著:《癲癇——反模擬的書寫模式》,把他“歇斯底里”(林幸謙語)近乎痙攣的語言發揮得淋漓盡致。林幸謙進入到他小弟——一位癲癇患者的內心,用第一人稱將他那顛倒、狂亂、恐怖而又完全孤絕的處境,向上天控訴,向人間告解。這是林幸謙替他另一位殘障弟弟書寫的一封欲哭無淚的告白書。這兩篇文章林幸謙寫得用情最深,亦是全集的佳作。手足的遭遇,使得林幸謙深切地體驗到人世的悲苦,而他對大弟小弟以及所有弱者的同情,正是構成一個優秀作家的基本賦性。
1995年 聖芭芭拉
附 注
《燦爛時光》作者凌性傑曾為林幸謙《叛徒的亡靈》寫評,他說:
在現代詩中,這幾乎是一項特技表演——以詩來記傳,讓自我與亡靈對話。林幸謙《叛徒的亡靈》收錄的系列詩作,可說都是在為遠逝的文士名人招魂,漫漫追索,哀哀悼念。大部分的詩作引用作家名句,以此開展詩意。林幸謙將他人的故事當成自己的故事,以第一人稱款款訴說時代的精神表徵。那語氣似在自傷身世,也在為自己的文字創作大業找到一個絕美的名目。
於是我們看到林幸謙化身為沈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