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膠也。擇之不精,處之不當,則不為暢茂條達,而為瞞液、癭腫、樛屈矣,不亦遠哉?
傳曰:行前定則不困。平居而講之,他日處之裕如也。然則中立之取諸竹以名其亭,而又與吾徒遊,豈苟然哉?
題記:古代的人種植花草樹木都是為了取其所蘊涵的精神,並不是只為了好玩、喜好。種蘭是因為它的芳香;諼草是因為它的忘憂;種蓮則是因為出汙泥而不染。同樣別的一些物什都能反映人的內心精神。會稽(今天的浙江紹興)的黃中立,喜歡種植竹子,就是因為竹子有節,並在竹子之間修了一座亭子,取名“尚節亭”。同時為作者所喜。並對“尚節”二字進行了一番解釋。
作者簡介:劉基,字伯溫,浙**田人,元末進士,後棄官隱居,元至正二十年至應天(今南京)輔佐朱元璋。本篇是劉基在元末歸隱時所作。
。。。
 ;。。。 ; ;
●遼夏金元 送僧歸中竺
三生石在下天竺寺後。東坡《圓澤傳》曰:洛師惠林寺,故光祿卿李憕居第。祿山陷東都,憕以居守死之。子源,少時以貴遊子豪侈善歌聞於時。及憕死,悲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餘年。寺有僧圓澤,富而知音。源與之遊甚密,促膝交語竟日,人莫能測。一日相約遊蜀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荊州溯峽,澤欲取長安斜谷路。源不可,曰:“吾以絕世事,豈可復到京師哉!”澤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荊州路。舟次南浦,見婦人錦襠負罌而汲者,澤望而嘆曰:“吾不欲由此者,為是也。”源驚問之。澤曰:“婦人姓王氏,吾當為之子。孕三歲矣,吾不來,故不得乳。今既見,無可逃之。公當以符咒助吾速生。三日浴兒時,願公臨我,以笑為信。後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源悲悔,而為具沐浴易服。至暮,澤亡而婦乳。 三日,往觀之,兒見源果笑。具以語王氏,出家財葬澤山下。 源遂不果行。返寺中,問其徒,則既有治命矣。後十三年,自洛還吳,赴其約。至所約,聞葛洪川畔有牧童扣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呼問:“澤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緣未盡,慎弗相近,惟勤修不墮,乃復相見。”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唐。”遂去不知所之。後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篤孝,拜諫議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一。王元章《送僧歸中竺》詩:
天香閣上風如水,千歲巖前雲似苔。明月不期穿樹出,老夫曾此聽猿來。相逢五載無書寄,卻憶三生有夢迴。鄉曲故人憑問訊,孤山梅樹幾番開。
。。。
 ;。。。 ; ;
●遼夏金元 游龍山記
餘生中條、王宮、五老之下,長侍先人,西觀太華,迤邐東遊洛,因避地家焉。如女兒、烏權、白馬諸峰,固已厭登,飽經窮極幽深矣。
革代以來,自雁門逾代嶺之北,風壤陡異,多山而阻,色往往如死灰,凡草木亦無粹容。嘗切慨嘆南北之分,何限此一嶺,地脈遽斷,絕不相屬如是耶?
越既留滯居延,吾友渾源劉京叔嘗以詩來,盛稱其鄉泉石林麓三勝。渾源實居代北,餘始而疑之。雖然,吾友著書立言,蘄信於天下後世者,必非誇言之也。獨恨未嘗一遊焉。
今年夏,因赴試武川,歸,道渾水,修謁於玉峰先生魏公。公野服蕭然,見餘於前軒,語未周浹,驟及是邦諸山:“若南山,若柏山,業已遊矣,惟龍山為絕勝,姑缺北以須諸文士同之。子幸來,殊可喜。”乃選日為具,拉諸賓友,騎,自治城西南行十餘里,抵山下。”
山無麓,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數里,草木漸秀潤,出辣出,嶄然露芒角。水聲鏘然鳴兩峰間,心始異之。又盤山行十許裡,四山忽合,若拱而提,環而衛之者。嘉木奇卉被之,蔥茜醲郁。風自木杪起,紛披震盪,山與木若相顧而墜者,使人神駭目眩。又行數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洑出古罅,激而為迅流者焉。陰木蔭其顛,幽草繚其趾。賓欲休,鹹曰:“莫此地為宜”。即下馬。披草踞石列坐,諸生瀹觴以進。酒數行,客有指其西大石曰:“此可識。”因命餘。餘乃援筆,書凡遊者名氏及遊之歲月而去。
又行十許裡,大抵一峰一盤、一溪一曲,山勢益奇峭,樹林益多,杉檜栝柏,而無他凡木也。溪花種種,金間玉錯,芬香入鼻,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