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軍區:1950年2月9日,由第二野戰軍領導機關與率領第十八兵團入川的西北軍區機關一部於重慶合併組成,賀龍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陳賡、周士第、李達任副司令員,宋任窮、張際春、李井泉任副政治委員,李達兼參謀長,張際春兼任政治部主任,張經武、李夫克任副參謀長,張子意,王新亭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轄第三、第四、第五、第十八兵團以及川東、川南、川西、川北、西康、貴州軍區和4月成立的雲南軍區。同年5月,第二野戰軍番號撤銷,所屬各兵團,軍改歸西南軍區指揮,但第二野戰軍的番號慣用至1955年4月。1950年初至次年11月,西南軍區所屬第十八軍及第十四軍一部,在西北軍區騎兵部隊配合下進軍西藏,並於1952年2月建立了西藏軍區,1952年10月1日,撤銷原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軍區,成立四川軍區。這時,西南軍區下轄四川、雲南、貴州、西藏、西康等5個軍區。1952年12月,王新亭任西南軍區政治部主任。1954年2月,謝富治任西南軍區副政治委員兼雲南軍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賀炳炎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四川軍區司令員,王新亭任西南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鍾漢華任政治部副主任。4月,李成芳任副參謀長。
西北軍區:1949年2月,由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改稱,賀龍任司令員,習仲勳任政治委員,王維舟任副司令員,張經武任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朱早觀任副參謀長。下轄晉綏、綏蒙、晉南等3個軍區及3個直屬軍分割槽。同年5月,晉南軍區併入晉綏軍區,新建陝北軍區,並將原綏蒙軍區劃歸華北軍區,原中原軍區的陝南軍區歸建。8月,又將晉綏軍區所轄之晉西北,晉西南軍區劃歸華北軍區建制。10月,新建寧夏、甘肅、青海軍區。11月,賀龍率西北軍區機關一部進軍四川,後併入西南軍區。11月30日,第一野戰軍與西北軍區合併,西北軍區兼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習仲勳任政治委員,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甘泗淇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閻揆要任參謀長,王政柱、韓練成任副參謀長,張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黎化南任後勤部部長,劉海濱任後勤部政治委員。至12月,相繼成立陝西、寧夏、青海、新疆軍區。此時,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下轄第1、第2、第19兵團,第22兵團(由國民黨軍新疆起義部隊改編),陝西軍區(第19兵團兼)、甘肅軍區(第2兵團兼)、寧夏軍區(第65軍兼)、青海軍區(第1軍兼)、新疆軍區(第1兵團兼)和獨立第2、第3軍(獨1軍已縮編為獨1師,隨第18兵團南下),獨立第2師,騎兵第2、第6師,以及軍政大學、軍政幹校。1951年5月,第一野戰軍番號取消,但第一野戰軍番號慣用至1955年4月。1951年5月,成立西北軍區公安部隊司令部。同時組建西北軍區騎兵司令部。6月和9月,分別成立西北軍區炮兵司令部和空軍司令部。1952年4月,彭紹輝任參謀長。8月,廖漢生任政治部主任。9月,馬明芳任副政治委員。1952年11月,騎兵第6師與西北軍區騎兵司令部合編為西北軍區司令部防空處。1954年3月,彭紹輝任副司令員、廖漢生任副政治委員,冼恆漢任政治部主任,劉瑞方(回族)任政治部副主任。1954年8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寧夏行政區劃歸甘肅省的決定,撤銷寧夏軍區機構。
2、18個二級軍區的組建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軍委按照中共中央分局的設定和國家省級行政區劃,在6大軍區(一級軍區)以下,建立了二級軍區(18個),二級軍區相當於兵團級。這18個二級軍區的組建情況是:
山西軍區:1949年9月,由原晉中軍區及太行、大嶽軍區各一部合併組成。司令員蕭文玖(代)、政治委員賴若愚、副司令員趙輝樓、政治部主任何輝、副參謀長呂堯卿、政治部副主任楊玉山;下轄長治、臨汾、忻縣、榆次、運城、興縣軍分割槽。隸屬華北軍區。
綏遠軍區:1950年1月,由綏遠起義部隊與原綏遠軍區合編組成。司令員傅作義,政治委員薄一波(兼),副司令員烏蘭夫、董其武、姚喆、孫蘭峰,副政治委員高克林、楊葉澎、王克峻,參謀長於權伸,政治部主任裴周玉,副主任雷宜之、閻又文。下轄伊盟、烏盟、陝壩、薩縣、集寧等軍分割槽和騎兵第四師。
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雲澤(烏蘭夫)、副司令員王再天、那欽雙合爾,參謀長吉合、胡秉權,政治部副主任廷懋、胡昭衡;1949年6月,騎兵第十師改稱為騎兵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