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壞泥芯的情況。
不過我現在對這個鐘有了更高的期望。
改進了工藝以後,我就想在鐘面上做點花樣了,太昊的第一口鐘上,是不是也應該有點花紋或者銘文之類地呢?
“銘於鐘鼎”可是一件鄭重得很的事情,那太昊的第一件“國器”上,應該銘上一些什麼內容呢?
第一百八十一章 … 太昊鐘聲
土魯仔細研究了一下我的工藝設計,加上陶匠們對製陶鐘的改造方案,對制磚坯有了新的打算。
三天以後,紅陶鐘模燒製了出來,我到現場看了看,四層陶模只有其中一層出現了裂痕,但不影響總體的使用,堆積在一起以後,還是復原出了標準的鐘型。
土魯的主要改進方法就在接下來的環節:他叫匠人們把四層陶模先分開放在地上,四周圍上粘土,得到圍在陶模外的四個粘土圈,厚度大約為10厘米左右。再將每圈粘土切成八塊,暫不與陶模分開,等粘土圈基本陰乾透了,才將每個圈上的八塊粘土磚模取下來,分別作上記號,放入陶窯中焙燒,但僅達到紅磚的水平即可,沒有燒製青磚。
這個辦法讓我也大開眼界,比我原來設想的要合理得多,主要是降低了土坯損壞的可能,也減輕了粘土對陶模的壓力。
陶窯一邊在燒磚坯,銅匠坊這邊抓緊制泥芯。土坑的直徑已經挖到兩米左右大小,深度一米多。最大的一層陶鐘模放在正中間,匠人們小心地往裡面填入粘土,這個土粘性比較強,稍壓以後,面上輕易就能抹得很平整。第一層模內填滿以後,第二個陶圈放了上去,我讓匠人們小心一點,確保每一個方向都和第一個陶圈間隙一樣。等匠人們開始填入粘土以後,我還仔細地沿周圍檢查了一遍,才讓他們夯實粘土。
第三、四個陶圈如法炮製,但第四個有點區別,因為要封頂。
第三個圈內填滿粘土以後,我讓匠人在上面堆起粘土,封頂之前先確保有足夠多的粘土在上面。但不壓緊,等陶頂蓋上去以後再取開一看,已經壓緊的地方就不用管了,只要還有松的地方,就填入粘土抹平。
這道工序完成以後,我狠狠心。讓匠人們開砸陶模。
幾名匠人面面相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