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在搞內部改革,維也納政府也忙著內政建設,但是國際衝突並沒有因此而停止。
本著讓敵人想幹的事情幹不成,就是勝利。兩個大boss再次開啟了互坑模式。
坑也不是好挖的,在坑人這個領域,倫敦和維也納都是宗師級選手,一般坑根本就埋不了人。
因為改革的緣故,英國政府此刻正在爆發激烈的內鬥,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維也納政府就能夠做些什麼了。
不列顛和神羅都對峙這麼多年,兩國內部早早統一了思想,給對方打上了“敵人”的標籤。
時至今日,在維也納內部已經找不到親英派,在英國政府中同樣找不到親奧派。傳統友誼神馬的,早就在一次次利益衝突中被消耗殆盡。
維也納政府真要是不知所謂的摻合進去,沒準迫於外敵威脅,英國政府內部還會提前達成妥協。
可是什麼都不幹,白白浪費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腓特烈又不甘心。
要知道,維也納政府現在沒有出手針對英國人;但是英國政府針對神羅的小動作,卻是沒有間斷過。
“神羅威脅論”、“反傾銷論”、“自由安全論”……一系列的國際熱門話題,都是英國人一手泡製出來的。
流言蜚語那玩意兒,純粹是“三人成虎”,一旦說得人多了,那就洗不白了。
坦率的說,腓特烈並不懼怕流言蜚語,對大國而言,國際輿論也就那麼回事。
問題的關鍵在於英國人並非是單純的造謠,很多東西確實存在,只不過稍稍用了誇張手法。
比如說:“商品傾銷問題”,就是真實存在的。在自由貿易體系下,工業實力強大的神聖羅馬帝國確實大佔便宜,在某些領域進行了傾銷。
最早的大規模商品傾銷,還是英國人帶頭乾的,甚至還遠比神羅幹得更過分。
當年英國人拿著棉布當利器傾銷到了全世界,沖垮了各國的紡織業,賺得盆滿缽滿還不滿足,接著更是玩起的鴉片貿易。
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列顛的輝煌就是建立在“殖民”、“傾銷”和“毒品”三者之上的。
現在揭開這個蓋子,自然不是英國人良心發現,主要是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他們已經從傾銷者變成了被傾銷者。
種什麼因,結什麼果。不列顛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掉了隊,新興產業領域完全被神羅吊打,某些細分領域乾脆就是空白。
原本佔據優勢的棉紡織業,也遭到了各國民族資本的衝擊,最近幾年發展的非常不順利。
沒有辦法,誰讓各國工業化的第一步都是紡織業呢?
與其說神羅在和不列顛競爭,還不如說是所有工業化國家,都在和不列顛競爭。
相比之下,神羅的情況就要好很多。
無論是電力、內燃機汽車產業,還是石油化工、醫藥生物,又或者是各類機械裝置製造,都是需要科技做支撐的,先天上門檻就比紡織業高。
剛剛開始工業化的國家,根本沒有在這些領域深入發展的能力,自然談不上什麼衝擊。
既然自家吃不上這碗飯了,作為攪屎棍的英國人,自然要掀桌子了。
看似是英國人在“反對商品傾銷”,實在卻是在為“瓦解自由貿易體系”做鋪墊。
砸鍋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不光英國人幹過,維也納政府同樣幹過。
要知道,弗朗茨可是最先公開要求禁鴉片的皇帝,並且是帶著世界各國一起玩兒禁毒。
受此影響,直接導致了英國人的毒品帝國提前崩潰。要不然不列顛的外貿逆差,也不會有現在這麼嚴重。
按照原時空的進度,英國人的毒品帝國,可是等各國鴉片種植業發展起來,以毒攻毒攤薄利潤之後,才逐漸崩潰的。
風水輪流轉,現在輪到維也納政府頭疼了。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對商品銷售市場的需求不言而喻。
一旦自由貿易體系崩潰,貿易壁壘時代降臨,進出口貿易肯定大受影響,對神羅的經濟絕對是一個重大打擊。
相比之下,其它的謠言反而不值得一提了。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年代,“神羅威脅論”帶來的不光是各國的猜忌,同樣還有深深的畏懼。
不能讓你服我,讓你畏懼我其實也一樣。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不要臉的精神,也是跟英國人學的。
只能說時代會改變人,同樣也能夠改變一個國家。作為一個時代的霸主,總是有值得借鑑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