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區分的必要。
作為代價,就是維也納的人口增長速度緩慢,城市發展速度遠遠落後於倫敦和巴黎。
就連在新神聖羅馬帝國帝國內部,現在也有不少城市在人口上超過了維也納,比如說:米蘭、慕尼黑。
當然人口不等於經濟,現在維也納的總人口只有68萬,市區人口僅有31萬,可是經濟總量卻僅此於倫敦和巴黎。
人口少、經濟發達,民眾的生活水平穩居歐洲前列,社會矛盾自然也少了。社會矛盾少,民眾的革命慾望也就降低了。
作為哈布斯堡家族的基本盤,弗朗茨是非常重視的。作為兩個帝國的首都,維也納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根本就不需要發展什麼工業。
大倫敦、大巴黎看起來固然有面子,可實際上有苦自知。倫敦成為了霧都,巴黎成為了革命之都。
況且,大城市本身就不適合發展工業,地價、生活成本遠超中小城市,從一開始就抬高了工業生產成本。
以維也納為例,如果在這裡投資建廠,地價要比中小城市高三倍,人工成本也要增加至少三分之一。
這還沒有考慮原材料運輸的問題,如果綜合多方面的因素,通常這些工廠的生產成本都要增加10%~30%。
弗朗茨只能感嘆這個年代競爭不夠激烈,資本家們還不知道最佳化產業配置,更沒有竭盡全力節省成本。
要知道,後世資本家們可是哪裡生產成本最低,就把工廠往哪裡搬。誰要是堅持待在大城市,不是被掃地出門,就是關門大吉。
當然,弗朗茨非常清楚,大家熱衷於往首都擠,主要是這裡靠近權利中心,可以在政治上獲得收益。
然而,不喜歡資本干涉政治的弗朗茨,從一開始就掀翻了桌子,不給他們提供這個機會。
維也納資源已經夠多了,不需要這些產業,可是很多中小城市需要。在這一政策下,奧地利又增加了七八個工業城市。
這麼一來,或許奧地利的工業總量沒有增加多少,可是產業競爭力卻增加了,對長遠發展非常有利。
這個年代,大城市容易出現罷工,很多時候都是資本家們為了保證自身利益,把這些增加的成本轉嫁到工人身上。
越是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罷工次數出現的越多,社會矛盾越發激烈。
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說,只要維也納不亂弗朗茨的統治就是穩定的,別的地區出現了問題,都可以調兵鎮壓。
這是歷史的教訓,歐洲絕大部分成功的革命,都是在首都實現的。例外的或許有,不過弗朗茨記憶中不存在。
總之,無論是出於工業發展,還是為了維護統治需要,弗朗茨在維也納實現了去工業化。
這也是未雨綢繆,一個穩定的首都,加上一套完善的體制,可以說弗朗茨把安全第一發揮到了極致。只要是不作死,那就真的是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