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
實在不行還可以折騰殖民地,反正事情永遠都是做不完的。如果不怕猝死的話,完全可以一天工作二十四小時。
兼職多也不是沒有好處,在歐洲這個財產劃分明確的社會,弗朗茨能夠拿到薪水自然也多。
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年金、奧地利皇帝的年金、巴伐利亞國王的年金,如果未來殖民地一體化程序完成,他多半還要增加幾個頭銜,又是一大筆收入。
至於把殖民地合併到奧地利?這完全是不可能的。
開闢海外殖民是很費錢的,奧地利一家顯然是承擔不起的,最後還是新神聖羅馬帝國財政出的錢。
換句話說,就是所有的邦國一起出錢,才建立了現在的殖民帝國。
要是全部劃給奧地利,出了錢的金主們肯定不會答應。一家分一塊更加不可能,殖民地遠在海外註定了要放權。
各邦國拿到經濟利益就夠了,名義上的管理權就算是拿到手,他們也沒有辦法去管理。
弗朗茨可是鼓勵大家開闢海外殖民地的,邦國政府想要開闢的殖民地,完全可以自己單幹。
考慮到恐怖的資金投入和風險後,大家還是一致決定讓中央政府上吧!要賺大家一起賺,要虧大家一起虧。
最關鍵的是單幹也沒有辦法撇開中央政府,沒有帝國海軍的保護,殖民地的安全怎麼解決?
沒見之前普魯士、德意志聯邦資本家在海外建立的殖民據點,都主動要求加入了麼?
即便是現在普魯士和德意志聯邦加入殖民運動中,都離不開新神羅帝國的支援。
這不是靠抱大腿能夠解決的,海外殖民地又是另一個天地。各國在海外都擁有大量的民間殖民團隊,這些團體並不完全受各國政府的控制。
要是發生了衝突,各國政府都會站在自己人一邊。
最後都是用拳頭說話,在海外某地區實力雄厚,那麼就可以佔據該地區的主導地位,而不是單純的看國家強弱。
這也是荷蘭、葡萄牙能夠保住大片殖民地的原因,儘管他們國家不強,可是在某些區域他們的實力夠強。
既然殖民帝國是大家一起出錢出力建立起來的,殖民地所有權自然歸帝國所有。以什麼樣的方式併入帝國,這也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
自治省、自治市、自治領、直轄省、邦國、貴族封地……
這些都是備選方案,不同的稱呼代表著不同的體制。
自治市意味著殖民地碎片化,自治領則意味著殖民地保留的領土較大,直轄省意味著中央政府直接控制,邦國就和現在各邦國的情況一樣……
從利益上出發,弗朗茨當然更加願意殖民地以邦國身份併入帝國中,這有助於鞏固皇權。
說白了,各邦國無論是公國、還是王國,弗朗茨都可以直接兼任國王,帝國的紐帶首先是皇帝,其次才是經濟一體化。
兼職越多皇位就越穩固,除非所有的邦國一起反皇帝,不然就是安全的。
政策情況下,沒有人敢冒著國家分裂的風險把皇帝搞下去。況且,在廢帝之前,還必須要打一場內戰。
必須要用武力把反對的邦國壓服,不然帝國議會透過不了。修改不了憲法,新政權就獲得不了合法性。
歐洲文化體系下政權合法性非常重要,通常合法性越低,政權的壽命就越短。
沒有合法性的政權,就準備天天鎮壓叛亂吧!不對,政權沒有了合法性,這就不能算叛亂,只能算是撥亂反正。
在革命問題上,弗朗茨是非常放心的。只要不是軍隊造反,都可以輕鬆搞定。
看看維也納就知道了,這裡不具備革命的基礎。就算是全歐洲都在革命,這裡也鬧不起來。
從弗朗茨繼位到現在維也納就沒有鬧過大罷工,就算是發生罷工那也侷限在百八十人以內的規模,這已經足以說明很多問題。
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從十幾年前開始,維也納政府就禁止在維也納開設任何工廠,已經建立起來的工廠也陸續搬遷離開。
一座沒有工業的城市,自然不存在大規模的罷工了。
現在維也納的經濟主要是以服務業、科研、金融為主。經濟結構決定了上層建築,這些產業從業人員收入,相對而言還是比較不錯的。
沒有工業汙染,維也納成為了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也是歐洲第一座沒有貧民窟的大城市。
小城市不能算,這個年代的小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大貧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