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太華,經過了幾個月的談判,到了1865年9月份,多方會談終於有了初步結果。
在英法奧西四國的干涉下,美國聯邦政府承認南方邦聯和印第安人獨立,美國正式分裂。
存在爭議的馬里蘭州和西弗吉尼州,支援北方政府的地區加入聯邦,支援南方政府的地區則加入邦聯。
如果發現南北兩個政府的國土面積交錯在一起,不要奇怪。這次民眾自由選擇加入哪個政府,最後是以鎮為單位的。
毫無疑問,這是英國人的手筆,他們是專業的。現在就把南北雙方的矛盾埋了下來,可以想象未來的美洲會很熱鬧。
南方邦聯政府包括: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佐治亞、佛羅里達、亞拉巴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德克薩斯、弗吉尼亞、田納西、阿肯色、密蘇里、肯塔基、以及馬里蘭和西弗吉尼的部分地區。
亞利桑那地區和新墨西哥地區也被劃入了南方政府。(大致是今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
印第安酋長國就有些可憐了,被夾在南北政府的中間位置,地盤也只有可憐的印第安人聚居區。(大致是今俄克拉荷馬州)
分裂後美國,綜合國力依然是北方政府佔優勢,擁有1764.5萬人口,繼承了美國近三分之二的工業、和63.2%領土。
南方邦聯政府緊隨其後,擁有1198.4萬人口,繼承了美國近三分之一的工業、34.1%的領土。
印第安酋長國可以忽略不計,人口沒統計過,反正不超過100萬,領土面積不足20萬平方公里,工業幾乎為零。
(備註:1865年的美國不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後世的海外島嶼大部分也不在內)
當然,這只是大家達成的初步協議,具體細節還要繼續扯皮。尤其是國界線問題,這還需要時間確定。
不過這不影響大家簽訂條約,在英法奧西四國的督促下,1865年9月30日,林肯政府不情不願的簽訂了這份停戰條約。
條約的簽訂也意味著林肯政府執政時間的結束,不需要別人催促,次日林肯就向國會遞交了辭呈。
這會非常的順利,沒有半點兒波折。最大的黑鍋都背完了,自然有人上來接盤。只等選舉結束,林肯政府就可以走人了。
內戰結束,聯邦政府再次回到了華盛頓。不管怎麼說,這裡都還是聯邦的首都。
即便是被打成了廢墟,他們也必須要回來。這是政治正確,標誌著聯邦政府的正統性。
再次踏入白宮,林肯彷彿蒼老了二十歲。到處都是斷壁殘痕,昔日的政治中心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
“哎!”
一聲嘆息,道盡了人生的無奈。
南北戰爭不是林肯的責任,從北方的資本家在政府中佔據主導地位開始,就進入了戰爭倒計時。
只不過他運氣不好,恰好趕上了這個關鍵時候,背上這口黑鍋。
歷史上,北方政府贏得了戰爭,林肯又在戰爭剛剛結束被刺殺,拉到了民眾的同情分,才成為了美國最偉大的總統。
這口黑鍋自然就落到上一任總統身上。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上一任固然跑不掉,他這個現任總統更是罪加一等。
政治對手們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踩著失敗者上位,這是再正常不過的。
某些看林肯政府不爽的人,都在準備起訴他們違背憲法、挑起內戰,造成了上百萬人死亡。
這次內戰打得太慘,北方政府損失:57.2萬士兵陣亡或傷重不治,26.7萬士兵因傷致殘,2.3萬士兵死於疾病,各類意外死亡1.2萬人,比如說:暗殺、落水、違反軍紀被處決……
這僅僅只是軍隊損失,不包含平民傷亡。雖然還沒有到家家戴孝,人人哭泣的地步,距離這也不遠了。
不要看起來和近東戰爭俄國人的損失差不多,可是沙皇政府名義上打贏了,佔領了君士坦丁堡和保加利亞地區。
儘管君士坦丁堡已經成為廢墟,保加利亞人還想著要獨立,這依然無損沙皇政府在政治上的成功。
聯邦政府就不行了,他們在戰略上失敗了。想要推卸責任,都沒有辦法。
“怎麼捨不得了?”
不知道什麼時候,國務卿薩法爾出現在了林肯的身後。
林肯搖了搖頭說:“不是,當初進入這裡的時候,我就知道這是一個爛攤子。只不過當時我覺得自己可以搞定,讓這個國家重新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