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了手中的《非洲戰略》,弗朗茨只能感嘆大家的目標遠大,一口氣圈下了大半個非洲大陸。
沒錯,就是圈下了,而不是佔領。目前奧地利還沒有完成上述計劃的三分一,實際控制區可能五分之一都不到。
即便是弗朗茨已經努力移民了,目前奧屬非洲的人口,仍然不足五百萬。
這麼點兒人口控制七八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廣人稀到了什麼地步可想而知。
當然,這是不計算當地土著的,不然早就過千萬了。
要是完成接下來的戰略,沒有幾千萬人口是不行的。然而整個新神聖羅馬帝國的人口,也才剛剛越過六千萬的門檻。
現在世界已經瓜分的快完了,最後一片無主之地,肯定少不了一場龍爭虎鬥。
目前法奧兩國走到了殖民非洲的最前端,緊隨其後的是英國人、葡萄牙人,荷蘭人也有小塊殖民地。
這份殖民部的宏觀戰略,應該用“理想戰略”來形容更好一些。
只要各國不傻,就不會讓這份計劃變為現實。
初略的看了一下地圖,大致是:西起幾內亞、馬裡,北至利比亞,南臨布林人共和國,東至索馬利亞。
雖然這個年代沒有衛星定位,弗朗茨初略估計一下,這些地區總面積加起來,也是奔著兩千萬平方公里去的。
想了想後,弗朗茨拿起筆在上面開始打了一個叉,準備打回去讓殖民部重做。
這種不切實際的戰略,根本就沒有可行性。除非挑起一次世界大戰,奧地利成為了大贏家,才有去實現的資本。
然而,弗朗茨不是戰爭狂,奧地利也不是歷史上那個必須要挑戰世界的德二帝國。
雖然很多人認為德二帝國是因為經濟發展,需要資源、市場才挑起戰爭的,不過弗朗茨卻認為主要是資源,因為市場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世界經濟是一個大迴圈,國家經濟是一個小迴圈。理論上只要這個迴圈圈子正常運轉下去,經濟就可以持續發展。
這個經濟迴圈圈的核心在於人口和資源,現在全世界人口也就那麼十來億。
其中:歐洲地區約2.75億,主要是俄、奧、法、英四國加起來就超過了2億。
亞洲地區約8.2億,兩個東方人口大國加起來就有7億,剩下的地區同樣是地廣人稀。
非洲大陸約有0.6億左右,殖民活動影響讓當地出現人口增長,因為最近幾年移民離開的較多,很多地區已經出現了負增長。
美洲地區約六千多萬,這才是真正的地廣人稀,南北美洲加起來才這麼點兒人,兩個美國就佔據了一半。
現在的國際貿易額實際上並不大,各國的經濟主要還是看國內,以奧地利為例國際貿易所佔經濟比重,不足總量的5%。
如果把殖民貿易額計入本土經濟中,那麼國際貿易在奧地利經濟總量中,就更加不值得一提了。
這是生產力決定的,社會總財富有限,能夠出口的商品又太過單一,貿易額根本就提升不上去。
現在國際市場上,最大的出口商品就是紡織品,其次是糧食。什麼工商業製品、機械裝置,根本就沒有多大的市場。
整個國際市場上,所有出口商品總額加起來,都不足十億英鎊,甚至是不足七億英鎊。
市場一共就這麼大,各國經濟的主力都是本土市場。英法奧隨便那一家,本土的經濟總量都不是一個十億能夠衡量的,起碼要用兩三個。
以國內經濟為主導的時代,最重要的還是內部迴圈。只要有足夠的資源,理論上經濟就可以正常發展。
具體可以參考美國,很多人都以為拉美是美國人的後花園,是美國工商業製品的傾銷地。
現實卻是,拉美地區一共就兩百多萬人,百分之六七十還是印第安部落,有個毛的購買力。
南美各國又不買美國人的賬,人家寧願進口歐洲商品,又不買美國的垃圾產品。
然而,從19世紀後期開始美國經濟依然是突飛猛進,四十年內增長了九倍。
這就是資源的力量。同樣是缺乏足夠的商品出口市場,德國人被資本逼著上了戰場,而美國資本卻可以穩住,靠的就是自身豐富的資源。
在弗朗茨看來,“資源”才是殖民的核心。在這一理念下,才有殖民地本土化運動。
猶豫再三過後,弗朗茨沒有直接駁回這份“異想天開的計劃”。他非常反感畫大餅,可是又不得不畫大餅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