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問題。
進入了熱武器時代,他們就算是想要冒險都不行,只要後勤補給被切斷,戰鬥力再強的軍隊也只是軟腳蝦。
除了軍事上的威脅外,更麻煩的還是政治上的問題。巴伐利亞民眾的表現,同樣也嚇壞了普魯士政府。
就算是腓特烈-威廉四世對國內的軍隊有信心,不認為他們會學習巴伐利亞軍隊一槍不放就中立了,可是對民眾他就沒有信心了。
軍隊的信心來源於普魯士是“軍隊擁有國家”,這種待遇是其他國家都給不了的。
民眾就不一樣了,不要看後世吹捧普魯士王國如何如何,實際上他們就是在窮兵黷武。
現在普魯士王國的經濟情況不好,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銷,政府不得不加重民眾的負擔。
再加上容克貴族的剝削,這個年代普魯士普通民眾的日子都不怎麼好過。歷史上這種苦日子一直持續到了普法戰爭後,靠著法國人的戰爭賠款,他們才擺脫了困境。
腓特烈-威廉四世壓制住怒氣說:“現在該怎麼辦,那些自由市早就宣佈了中立,現在巴登中立了、漢諾威中立了、符騰堡也中立了,費利克斯即將出訪薩克森,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薩克森馬上也要中立了。
剩下的小邦國實力都不值得一提,如果我們要是繼續組織干涉大軍,恐怕就只能自己上了。”
德意志地區的邦國數量不少,可是有實力的邦國卻很少,除了這幾個稍微有點兒實力的外,剩下的小邦國加起來,也湊不出五萬軍隊。
沒有這些邦國軍隊當炮灰,普魯士可不敢和奧地利死磕,萬一死上個十萬八萬,他們就要傷筋動骨了。
普魯士王國之所以要維持龐大的現役部隊,就是為了保證士兵質量,因為他們拼不起數量。
約瑟夫-馮-拉多維茨首相勸說道:“陛下,現在的局勢不明朗,我們不能冒然出頭。奧地利雖然腐朽了,可是他們的軍事實力並沒有下降。
從我們收集的情報來看,奧地利國內已經動員了百萬預備役部隊,加上他們五十萬現役部隊,現在的軍隊數量已經躍居歐洲第一。
以我們的實力,已經不具備干預這場戰爭的能力了,不如先觀望一下局勢,等待歐洲各國的反應吧!”
計劃沒有變化快,如果奧地利沒有進行全國動員,那麼普魯士王國加上德意志邦國組織聯軍,還有干涉這場戰爭的實力。
現在的情況很明顯,小邦國們或是迫於民意,或是震懾於奧地利的實力,他們退縮了。
聯軍組織不起了,要上去和奧地利單挑,就憑普魯士王國的二十萬大軍,約瑟夫-馮-拉多維茨完全不抱有任何期望。
就算是進行舉國動員都一樣,普魯士王國拼不起消耗,敗一次就要完蛋。或許奧地利沒有實力吞併普魯士,但是肢解普魯士王國卻很有可能。
畢竟普魯士王國也不是無懈可擊,光三次瓜分波蘭的行動中就獲得了14.11萬平方公里,佔據了普魯士領土面積的47%。
這意味著,普魯士內部還存在著大量的波蘭人,儘管這些人被同化的差不多了,要不了多久就會被消化掉,可那是建立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
一旦普魯士王國戰敗,奧地利強行拆分普魯士,那麼再想合併就難了。勝算太低風險太大,約瑟夫-馮-拉多維茨首相不想冒這個險。
外交大臣安德烈亞提議道:“陛下,梅特涅不日就要訪問柏林,我們聽聽奧地利怎麼說再做決定,如果條件合適的話,和他們聯手也未嘗不可。”
國與國之間說穿了也就是利益,普魯士反對奧地利吞併巴伐利亞同樣是因為利益,如果利益合適的話,那麼賣掉巴伐利亞也未嘗不可。
安德烈亞是南北德意志分治思想的支持者,他不介意和奧地利進行利益交換。當然,這並不是說他不想讓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主要是普魯士王國的實力有限,大家對統一德意志有野心,卻不認為能夠實現。
在俾斯麥上臺前,普魯士政府上下都沒有做好統一德意志的思想準備。
甚至三次王朝戰爭勝利後,大家都對統一德意志持懷疑態度。
如果不是俾斯麥強力堅持,政治手段又夠厲害,把眾多邦國忽悠到了一起,實現了名義上的統一,後世牛逼哄哄的德二帝國也不會誕生。
猶豫了一下,腓特烈-威廉四世還是對巴伐利亞王國說對不起了,不是他不肯幫忙,實在是實力不允許。
“既然如此,我們先保持沉默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