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弗朗茨不會忽視生產力的侷限性。這個年代鐵路施工技術已經逐漸成熟,可是施工效率依然不高。
二十年修建三萬八千公里鐵路,平均下來每年修建1900公里鐵路,在19世紀中期無疑是具有挑戰性的。
資金上也是一個問題,兩千萬盾要修1900公里鐵路,平均預算才一萬多盾每公里,在人工基本上免費的情況下,平原地區施工可能勉強夠了。(只計算工程費,不考慮拆遷補償,不考慮地質條件。)
實際上,奧地利帝國就不是一個平原國家,複雜的地形不在少數,這又嚴重製約了鐵路施工。
這些自然環境的限制還可以克服,大不了就是繞路,反正這個年代奧地利鐵路施工,是不可能開鑿幾百米長,乃至於幾公里長的隧道。
遇到特殊地形,無論是繞路,還是迎難而上,這都意味著成本上的大幅度提高。
最終要花多少錢,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或許等實地勘探完成過後,工程師們能夠給出一個初步預算。
政府的財政收入有限,不可能都投入到鐵路建設上。在弗朗茨看來每年的鐵路建設費用,最好壓縮在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五以內。
不足的部分就只有靠民間資本補齊了,簡單的來說,就是想辦法讓貴族掏錢建設鐵路。
這是奧地利的特殊國情,資本主義經濟雖然已經發展了起來,可是全社會大部分財富依然掌握在貴族手中。
當然,現在的奧地利中央政府手中也掌握了大量的財富,這些財富主要表現為土地、山林、房產、國有企業,實際上抄家得來的現金,這個時候已經花的差不多了,只剩下不到一億盾。
房產已經在陸續出手中,土地收益主要還是出租給農民,靠收取租金和贖買金,未來數十年內,每年都可以給政府提供一億五千萬盾的收入。
這些錢並不是全部歸政府所有,還有支付給貴族土地補償款,弗朗茨可是有信譽的,這個錢是必須要給的。
那怕是分成了二十年,乃至於四十年,也必須要把他們的錢還清。
沒有辦法,這些貴族們太配合了,奧地利政府都找不到藉口賴賬。
加上人脈關係的影響,為了不引起國家動盪,現在奧地利政府每年要支付一億盾的補償款。
這是國情所決定的,貴族階級主導的政府,自然要考慮這個利益集團的利益了。弗朗茨還是清楚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的。
這麼大一筆錢都進入了貴族的腰包,如果不拿出來投資,顯然是在浪費。而且坐吃山空,補償款又不是永久性的,給完了就沒有了。
作為一名好皇帝,自然要替他們考慮未來的生活了。投資別的專案風險多大,一個不好就血本無歸。
投資鐵路就安全的多了,只要一通車,上面跑的不都是黃金麼?
內閣會議上,弗朗茨有些猶豫的問:“你們覺得是發行鐵路債卷,還是組建鐵路公司出售股份,或者是乾脆授權給資本家某一條線路,讓他們自己去建鐵路,那一項更適合我們?”
財政大臣卡爾急忙說道:“陛下,發行鐵路債卷不可取,鐵路投資是一項長期的投資,數年之內都看不到任何回報。
考慮到實際情況,很多鐵路線路甚至十幾年都處於虧損狀態,這麼長的時間,鉅額的債務都需要政府來承擔,很容易拖垮財政的。
況且,把這麼多鐵路全部握在我們手中,由政府進行運營的話,這個管理成本也太高了,不如交給企業管理,我們負責收稅就行了。”
投資鐵路賺錢麼?
這是毫無疑問的。
只不過前提條件是投資商業繁華地區的鐵路,奧地利鐵路網顯然不是隻考慮經濟,還兼顧了政治、軍事因素。
這個鐵路網一旦建成,奧地利所有的大城市都被串聯了起來,就連最偏遠的達爾馬提亞行省,都被規劃了一條鐵路。
這就意味著很多路段的鐵路運營是要虧本的。當然奧地利的國土面積不算遼闊,自然條件也算是優越,沒有太過偏遠的地區,只要經濟發展了起來,這些鐵路的前景都是可觀的。(69.87萬平方公里)
政府負責建設鐵路可以,這樣可以保證質量,讓政府負責運營鐵路就不行了。
在節約成本上,企業絕對做的比政府機關要好,私企又比國企做的更好。
沒有辦法,奧地利有《勞工保護法》,資本家們想方設法的逃避,儘可能的壓縮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