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年7月11日,弗朗茨在奧地利政府擴大會議上提出了:“建立奧地利核心產業體系”。
緊接著,奧地利政府就開啟了實地調研工作,把什麼產業列為核心發展重心,這不是弗朗茨一拍腦袋就可以決定的。
哪怕是理由再充分,也必須要進行蒐集足夠多的資料,加以分析,確保萬無一失過後,才能夠確定下來。
現實結果很打臉,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這個年代要重點發展軍工業,那麼側重點就是——海軍軍工。
就陸軍的幾十萬條步槍,加起來也就一兩艘戰列艦的價錢。火炮要貴些,可是也高不到哪裡去,這個年代陸軍最大的軍費開支是人員工資和訓練費用,而不是武器裝備。
軍工企業的重點是研發和產能,產能不用考慮了,國內市場就這麼大,國際軍火市場更小,盲目的提高產能就是作死。
研發也花不了多少錢,幾款火炮、步槍,需要投入多少錢?每年一百萬盾夠麼?
不夠的話,一千萬盾絕對花不完。
這個年代,歐洲所有國家在陸軍武器裝備上投入的研發費用總和,有沒有一千萬盾,都是一個大大問號?
弗朗茨估計是沒有,歐洲大部分軍工企業都是私企,都是以贏利為目的,研發費用投入太大,根本就收不回來成本。
只要利潤還不錯,就不要指望資本家們進行科技創新。
這個年代科技創新可不是什麼好詞,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失敗率,資本家們在投入的時候是慎之又慎。
這也是為什麼有戰爭推動武器發展的說法,只有到了戰爭時期,大家才捨得投資研發新的武器裝備。
相比之下,海軍才是吞金獸,可惜奧地利帝國的那支海軍似乎太袖珍了,在全世界大概可以排到六七八名吧。
要是重點發展海軍的話,估計要不了多久就可以衝到世界第三位,排在英法之後。
然後就衝不上去了,這兩位和後面的那些渣渣不一樣,無論是技術實力積累,還是綜合國力都要強的多。
考慮到可怕的海軍軍備競賽,弗朗茨一瞬間就慫了。奧地利海軍還只能在地中海打轉,搞一支大艦隊出來,有什麼用?
英法都是殖民地帝國,才搞大海軍的,現在的幾個海軍強國,全部都是殖民地國家。奧地利就算是現在準備參與殖民活動,也不需要立即大爆海軍啊?
弗朗茨又不準備和英國人搶印度,幹嘛要和他們玩軍備競賽呢?
最後的調研報告顯示,重視發展軍工業就可以了,政府每年撥款幾百萬的研發費用,就可以保證世界先進水平了。
基礎工業水平在這裡放著,不是政府越重視、投資越大,最後的收穫也就越大。
看著這份報告,弗朗茨只能在心裡痛罵一頓後世那幫無良的專家教授篡改歷史。
想想看,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投入的新式武器,除了一款新式步槍之外,還有什麼拿得出手?
難道傾國之力發展的軍工業,最後的成果就是一款後膛步槍?
這不是扯淡麼?難道普魯士政府領導人都是傻子?
別的不敢說,弗朗茨敢保證砸上幾十萬盾,奧地利現在連機槍都搞得出來。
換句話說,就是現在軍工業的盤子還小,只要政府分出一小部分精力出來,就可以保持世界先進水平了。
沒錯,這個年代的奧地利軍工業還是世界先進水平,和任何一個國家比,都不算落後。
弗朗茨沒有準備跨時代發展,飛機、坦克之類的高科技產品,他都不準備立即研發。
實際上是研發出來了,也生產不出來。
製造坦克還勉強,大不了就是傳說中的蒸汽坦克,雖然魔幻了一點兒,好歹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有人聽說過蒸汽飛機麼?
打臉就打臉吧,反正弗朗茨的臉皮厚。幸好奧地利政府務實,不然等國策確定了,那就只能打碎了牙齒往肚子裡吞。
1849年9月11日,奧地利政府將主管鐵路建設的部門獨立,成立了鐵道部,鐵路正式成為了奧地利未來二十年的核心產業。
9月13日,奧地利政府又確定了製造業、農產品加工業的核心地位,都是由工業部負責主管。
至此,推動奧地利帝國前進的三駕馬車,全部就位了。現在的問題就是怎麼發展這些產業了。
“陛下,這是鐵道部關於快速建成全國鐵路網的草案,請過目。”新任鐵道部長施泰因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