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年前,聯盟國就計劃發展自己的棉紡織工業,只不過在不列顛的壓力下,被迫選擇放棄。
最近幾年,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強勢崛起,不列顛的霸主之位搖搖欲墜,被壓制的聯盟國再次生出了發展紡織工業的野心。
不同於以往,有了神聖羅馬帝國在其中搗亂,不列顛已經沒有阻攔聯盟國發展紡織業的能力。
到了這一步,雙方的間隙已生。再怎麼重視兩國關係,也抵不住利益上的衝突。
維也納政府可以幫助聯盟國發展紡織業,倫敦政府卻是萬萬不可能幹的,要不然國內的利益集團非得政變不可。
拉攏一個存在核心利益衝突的國家做盟友,遠不如拉上一個利益衝突相對較小、實力更強的國家做沒有合算。
畢竟,接下來要和神聖羅馬帝國爭霸,搞不好還要打上一仗,盟友不給力可不行。
“嘴炮一時爽,事後火葬場”。
現在的坎貝爾,就有幾分這種感覺。前面噴得爽了,到了自己上位後,居然還要延續前任的外交政策。
如果說只是外交上的麻煩,坎貝爾首相倒也應付得過來。政客嘛,臉皮厚只是標配。“說一套,做一套”,完全是常規操作。
最令坎貝爾揪心的還是穩步下滑的國內經濟,以及日漸加劇的社會矛盾。
當然,這些問題坎貝爾也不是完全沒有準備。作為改革派的領袖,坎貝爾早在數年前就提出了改革意見。
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喊口號容易,想要辦實事難。
“改革”,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自古以來的改革都是成功者寥寥無幾,絕大多數都是以悲劇收場。
上了位,坎貝爾才真切的體會到了時局艱難。現實的一切告訴他,不是前任政府不想改革,完全是碰觸到的利益太大,不敢輕易下手。
………
貿易部長勞合-喬治:“這是我們統計出來的上半年進出口貿易報告,情況非常的糟糕。
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的出口總額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0.46%,進口總額同比上升2.67%,貿易逆差增長了3個百分點。
這已經我們連續第三年出口貿易萎縮,和第十年貿易逆差增長。確切的說,從歐陸戰爭結束開始,帝國的貿易逆差就在一直增加中。
受出口萎縮和貿易逆差的影響,英鎊在國際上的地位,也受到了衝擊。
尤其是在歐洲世界,各國紛紛採用神盾和黃金進行貿易結算,英鎊已經被邊緣化。
導致這一切發生的根本原因,主要還是國內的工商業製品,在國際市場上喪失了競爭力。
機械製造、電力裝置、內燃機汽車工業等等,一系列的新興產業中,幾乎找不到帝國商品的影子。
即便是我們的本土,現在也充斥著神羅製造。如果長此以往下去,帝國的經濟早晚都會出問題。”
貿易逆差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法奧完成工業化開始,不列顛就漸漸在國際貿易中處於逆差地位。
憑藉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佔據的先手優勢,這種逆差並沒有給英國人帶來災難,反而將英鎊推向了國際。
只是好景不長,伴隨著貿易逆差的不斷增長,問題就慢慢出現了。逆差過大,直接導致了財富外流。
畢竟,不是所有國家都願意接受英鎊結算的,想要靠印票子收割世界,不列顛還沒有那份兒實力。
伴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崛起,神盾開始搶奪英鎊的市場,這種情況變得越發明顯。
大家都不是傻子,眼瞅著不列顛的貿易逆差越來越大,誰也不願意大規模持有英鎊,替英國人的消費買單。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已經不願意接受英鎊結算了。
英鎊在國際貨幣市場的份額減小,要平息貿易逆差,那就只能拿真金白銀去填這個坑。
儘管有殖民地可以掠奪,但是金銀不斷外流,仍然成為了困擾英國政府的一個難題。
想要改變這一切非常簡單,要麼把失去的市場搶回來,要麼搞新產品開闢新市場。
可惜這次的競爭對手是神聖羅馬帝國,武力威懾沒有任何作用,靠正常商業手段競爭根本就搶不回來市場。
開發新產品更加不現實,英國企業有那麼牛逼,也不會有出口貿易量萎縮。
勞工部長伯恩斯:“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國內的勞資衝突、就業問題,也變得尖銳了起來。
根據我們調查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