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陸海空三軍在爭奪軍費,神羅也沒有能夠例外。外界不知道羅馬號的引數,但是維也納政府高層都知道啊!
排水量:20100噸
長:169.6m
寬:26.3米
吃水:8.7m
航速:20.5節
續航力:10節時,6500海里
主機:傳動型蒸汽輪機2組4軸
主鍋爐:混燃水鍋爐18座
功率:23000馬力
武備:305毫米45倍徑雙聯裝炮6座(前一後一,兩舷各二,成六角形),120毫米45倍徑單裝炮16門,45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2具
裝甲:舷側255毫米,甲板76毫米,炮座230毫米,炮塔前部280毫米,司令塔280毫米
船員:863人
……
對比之前的傳統戰列艦來說,“羅馬號”的火力實在是要強大的太多。在大炮鉅艦時代,火力強就等於戰鬥力強。
好不容易在賽道上佔據了優勢,海軍部自然不願意讓英國人反超過去。為了擴大這種優勢,海軍部提出了野心勃勃的換裝計劃。
即:在五年之內,建造25艘類似“羅馬號”的超級戰列艦,從皇家海軍手中奪取海上霸權。
理論上來說沒有毛病,25艘無畏艦確實可以橫掃現在的皇家海軍。甚至打個對摺,也能夠做到。
前提條件在於“現在”。英國人又不是傻子,不可能看著自己被人超越,肯定會採取相應措施。
無畏艦的誕生,並非是技術上的劃時代發展,更多的還是理念上的突破。
在新興科技領域,神羅確實佔據了優勢,但是這裡面不包括造艦技術。
皇家海軍每年的軍費也不是白花的,在軍艦建造技術領域,英國人仍然處於時代的最前沿。
只要倫敦政府捨得砸錢,最多兩年就能搞出自己的“超級戰列艦”。海軍部的計劃,無非是和英國人比速度。
不管怎麼說,神羅都有了一艘試驗艦。現在要做的只是在“羅馬號”的基礎上,稍稍進行技術改進,就可以複製式的工業化生產。
在時間上,神聖羅馬帝國至少領先了競爭對手一年半,並且這個優勢在後面的競爭中還可以不斷放大。
英國人的造船技術雖然先進,但是軍艦牽扯到的可不僅僅只是造船,同時還涉及到了產業配合。
作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論起綜合工業實力,神聖羅馬帝國絕對能夠吊打英國人。
產業鏈開動起來,不說技術比英國人先進多少,至少在產能上絕對能夠佔優勢。
不敢說英國人造一艘,神羅就能造出兩艘來。但是兩國的造船工業齊齊開動,在同一時間內,神羅能夠造出來的軍艦肯定會比英國人多。
現在海軍技術革命爆發,大家被拉到了同一起跑線,神羅甚至還略微領先一些,這麼好的機會大家自然不願意放過。
毫無疑問,造艦離不開錢。作為試驗艦,“羅馬號”在建造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最終的造價是497.6萬神盾。
如果大批次造艦,成本肯定會降下來;但是軍艦技術從來都是越來越先進,每一次造艦都會對之前技術進行最佳化,這些同也是需要成本的。
這就意味著,哪怕是大規模造艦,平均下來每一艘“超級戰列艦”的成本,還是不會低於400萬神盾。
25艘超級戰列艦,最少也要1億神盾。僅造艦一項,海軍就要增加1億神盾的預算,那麼陸軍和空軍怎麼辦?
雖然神聖羅馬帝國每年的軍費都在增加中,但是這個增加幅度基本上是和經濟掛鉤的,軍費開銷基本上被限制在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這個比例已經不低了。即便是神聖羅馬帝國是中央政府和邦國政府兩級財政,但同樣還有大量的中央政府直轄區。
邦國的內部建設,中央政府不需要承擔太多的義務,可是直轄區的基礎設施、民生工程、行政成本,那是一樣也不能少。
當然,比例不低主要是弗朗茨的看法。對比世界各國來說,神羅軍費開銷佔比真心不高,比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國家都要低。
受限於生產力,很多國家的軍費開銷都達到了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只有完成工業化的國家,才能夠將這個比例壓下來。
軍費開銷比例是否高,都改變不了神聖羅馬帝國軍費開銷世界第一的事實。神羅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