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政府除了呼籲雙方剋制外,根本就不採取實際行動,擺出了一副與我無關的架勢,歐洲各國的譴責也跟著停留在了口頭上。
畢竟,這年頭敢撩俄國人虎鬚的國家,可沒有幾個。
讓大家喊喊口號還行,真要是去幹涉那就省省吧!這種大無畏的國際精神,一般的國家可消受不起。
倫敦
剛剛在為“禍水東引計劃”第一步成功,而歡欣鼓舞的英國政府,還沒有來得及高興幾天,緊接著就收到了俄軍肆掠法蘭西的噩耗。
是的,羅伯特·塞西爾首相被氣炸了。如果讓俄國人這麼折騰下去,本就只剩下半條命的法蘭西,真的就要一命嗚呼了。
要不是理智還在,羅伯特·塞西爾都要下令皇家海軍去波羅的海堵門,攔截俄國人押送法國勞工的船隊。
主要還是堵門沒有效果,就算是封鎖了波羅的海,俄國人還可以走地中海,或者是乾脆借用神羅的鐵路運輸系統。
為了大局著想,羅伯特·塞西爾不得不選擇剋制。畢竟,這個時候激化了英俄矛盾,禍水東引戰略就沒得玩了。
現在的國際局勢非常明顯,一旦神聖羅馬帝國的目光從大陸轉向海洋,不列顛最大的挑戰就來了。
不在此之前,先把俄國人給削下去,不列顛就真的要涼了。
海上和神羅爭鋒,陸地上又要和俄國人爭奪印度,想想就知道畫面有多恐怖。
不過再怎麼剋制,也難以澆滅羅伯特·塞西爾心頭的怒火。沒有了法國人,不列顛還能找誰當炮灰?
俄國人麼?
看看俄奧同盟就知道,前面幾任花費了數十年功夫都沒有拆分掉,羅伯特·塞西爾不認為自己就能讓兩國兵戎相見。
真要是神羅和不列顛刺刀見紅了,沙皇政府趁機南下印度的可能性,要比西進歐洲的機率大一百倍。
西班牙人?
不是羅伯特·塞西爾看不起人,實在是這年頭的板鴨帝國,怎麼看都只是一隻板鴨,帝國早就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
沒有帝國的板鴨,那就是餐桌上的一道菜。就算是拉了過來,那也是給敵人加餐。
這兩家都不行,總不能找撒丁、比利時、瑞士….…這些豆丁小國吧?
作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羅伯特·塞西爾可不是什麼幻想主義者。“振臂一呼,群雄雲集”。那是小說,巔峰時期的不列顛都不具備的號召力,現在就更不用想了。
僅憑“地緣政治”四個字,就註定了歐洲大陸上這幫牆頭草小國,不可能站出來和神羅對抗;反倒是有可能被神羅挾裹著,向不列顛宣戰。
類似的一幕,在之前的反法戰爭中就出現過了。為了拉人頭湊數,維也納政府是威逼利誘手段齊出。
僅有的三個中立國,都是因為不和法蘭西接壤,本身也影響不到大局,才躲了過去。
現在的神聖羅馬帝國和當年的“新神羅”,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夕日維也納政府就能拉上一堆小弟群毆法蘭西,現在就更不用說了。
歐洲大陸不亂,神聖羅馬帝國就能夠集結亞歐非三洲的資源。面對這樣的對手,縱使不列顛坐擁四海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今時不同往日,從前英國政府的國策就是誰強打壓誰,把有威脅的通通按下去;現在羅伯特·塞西爾的目標已經下降到:穩住局勢就好。
競爭對手空前強大,能夠保住不列顛的海上霸權就不錯了,更多的東西羅伯特·塞西爾已經不敢奢求。
“俄國人如此肆意妄為,作為歐洲憲兵的維也納政府,就這麼看著不管麼?”
“歐洲憲兵”的稱號雖然霸氣,可是用在維也納政府身上,那就不是什麼好詞。
1815年維也納會議中,當時的梅特涅靠外交手段掌控了會議節奏,將俄國人限制在了東歐,將不列顛擠出了歐陸。
緊接著又拉攏各國組建了神聖同盟,竭力維護君主體系和歐洲大陸的平衡,奧地利一度獲得了“歐洲憲兵”的稱號。
然而,高光時刻就那麼一瞬間。在接下來的歲月裡,作為老派帝國的奧地利走上了下坡路。
實力不濟的奧地利經不起棒殺,為了避免陷入眾矢之的,維也納政府只能禍水東引,將這個拉仇恨的霸氣稱號往俄國人身上引。
維也納政府不敢要,沙皇政府倒是很喜歡。從1848年開始,俄羅斯帝國就擁有了“歐洲憲兵”的美名。
再次將“歐洲憲兵”的帽子扣在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