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撥俄奧關係,一直都是不列顛的國策。儘管沒有取得實質上的效果,但是英國政府還是不遺餘力的在推動。
論起耐心來,估計全世界都沒有幾個能和英國人比的。
在這個兩千年未有之變局的當口,整個人類社會都變得浮躁了起來。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一項外交政策的,絕對是鳳毛麟角。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耐心也在不斷的下降,政治也沒有能夠例外。
在這個越來越看重短期利益的時代,要長時間堅守一項國策,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從這方面來看,英國人能成為19世紀的霸主,絕對不是什麼僥倖。
作為時代的弄潮兒,不列顛一直奉行的都是實用主義。在他們看來,陰謀也罷,陽謀也好,只要有效果就行了。
萊昂德羅的手段雖然不入流,還是引發了莫洛斯對維也納政府的不滿。儘管這種不滿情緒,暫時還影響不到國際局勢,但是情緒是可以積攢的。
能夠要是剋制情緒,一直保持理性的人始終都是極少數,莫洛斯公使顯然不是其中的一員。
懷著滿腔不滿的莫洛斯,在給聖彼得堡的電報中,自然不會有什麼好話。
都不需要添油加醋,光“第二羅馬帝國”的稱號,就足以令尼古拉二世發飆了。
這年頭歐洲世界對羅馬的執著,遠超後世的想象。幾乎每一個歐洲國家,都在想辦法讓自己和羅馬扯上關係,彷彿這樣能夠讓他們變得更加高貴。
對尼古拉二世來說,羅馬就顯得更加重要了。要知道沙皇的皇冠就來自於東羅馬帝國,羅馬問題已經牽扯到了沙皇皇位的合法性。
如果神聖羅馬帝國這個西羅馬繼承者,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嫡系繼承人,那麼俄羅斯帝國這個東羅馬繼承人就尷尬了。
涉及到了皇冠問題,尼古拉二世自然不會讓步。
只是現在喊出“第二羅馬帝國”的只是歐洲媒體,至始至終維也納政府都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做出過明確表態。
這就尷尬了。總不能因為歐洲媒體喊口號,就跑去維也納抗議,讓他們將“第二羅馬帝國”改為“第二西羅馬帝國”吧?
真要是這麼幹了,估計全世界都要看笑話了。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倒是暴露了自己的心虛。
一陣鬱悶之後,最終尼古拉二世還是啥也沒幹。不過擺脫神羅的決心,倒是變得越發強烈了起來。
成年人的世界,裂痕一旦產生,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想要彌合幾乎是不可能的。
俄奧之間的間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了,早在亞歷山大二世時代就產生了,現在無非是進一步擴大。
唯一不同的是今時不同往日,維也納政府對聯盟的需求一直都處於下降狀態,彌合兩國間隙的動力越來越小。
……
伴隨著一陣共鳴的禮炮聲響起,對歐亞政治影響深遠的中亞鐵路主幹線,終於在1899年6月16日通車了。
稍微有點兒國際常識的都清楚,這條西起莫斯科南至阿富汗地區的鐵路通車,帶來的影響力。
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倫敦和聖彼得堡。相比英俄之間的戰略衝突,俄奧之間的那點兒小間隙,根本就不算什麼大事。
親自參加完通車儀式後,尼古拉二世很快就從興奮轉為了煩惱。
伴隨著鐵路主幹線的通車,俄羅斯帝國內部的反英情緒一下子高漲了起來,“南下印度”再次成為了社會熱門話題。
和民間的狂熱相比,沙皇政府高層現在表現的格外冷靜。
普通人只看到了南下印度的財富,忽視了其中的風險,只要稍稍引導,很容易就迷失了自我。
作為政府高層不行,他們必須要全面考慮南下印度的風險與收益,進行全面綜合評估。
……
謝爾蓋·維特首相:“中亞鐵路主幹線通車是一件好事,這有利於我們加強對中亞地區的控制。但是國內突然興起的戰爭狂熱情緒,就有問題了。
英國人的實力可不弱,我們英軍又不是沒有交過手,他們的陸軍除了數量略少外,戰鬥力並不比帝國軍隊差。
不列顛在印度地區經營了上百年時間,我們多次策劃印度獨立運動均以失敗告終,也從側面證實了英國人在當地統治的根深蒂固。
只要英國人願意,就能夠輕鬆從當地武裝上百萬印度人和我們作戰。上一次對英戰爭中,我們就已經領教過了。
儘管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