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儘快結束戰爭,以節省軍費開銷,並不是真的擔心擺不平叛軍。
正如尼古拉二世所說,法蘭西的脊樑已經斷了。這種斷不是精神上的斷,而是實質上的斷了。
國內青壯勞動力在戰爭中損失慘重,軍工體系也被盟軍給摧毀了。倖存下來的精銳部隊,還被西班牙弄到海外幹僱傭兵了。
包括卡洛斯國王在內的法蘭西上層,雖然在支援抵抗組織,但那都是停留在暗中。
沒有辦法,反法同盟勢力太大,巔峰時期的法蘭西都頂不住,現在就更不用說了。
支援抵抗組織,鼓動民眾反抗,那只是為了爭取更好的條件,並非大家已經做好同反法同盟翻臉的準備。
如果不是事發突然,他們絕對會繼續苟下去,慢慢積攢實力,等待國際局勢發生了變化再伺機而動。
現在跳出來和俄國人死磕,爽快是爽快了,可是爽快的背後卻是成千上萬的法國民眾倒在了血泊中。
某種意義上來說,俄軍的血腥鎮壓手段也是發揮了作用的。儘管激起了更多法蘭西民眾的反抗,可同樣也震懾住了法國上層。
非暴力不合作也就罷了,真要是這些大人物跳出來和俄國人死磕,那是想都不要想。
株連九族或許不至於,但是株連全家,俄國人還是說到做到的。
據不完全統計,在最近三個月內,至少有十萬法國人倒在了俄軍的槍口下,被流放西伯利亞的超過五十萬。被俄軍控制的巴黎地區,總人口更是直接下降了一半。
沒有大人物出來領頭,法蘭西的眾多抵抗組織各自為政,自然不是俄軍的對手。
當然,這只是目前的情況。未來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
沒準,在俄軍的壓力之下,法蘭西的抵抗組織突然就聯合了。要知道,外敵入侵也有助於推進各方勢力團結的。
……
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提議道:“陛下,我們手中抓捕了大量的俘虜,就那麼關著也是浪費糧食,不如打發他們去修築中亞鐵路。
恰好我們之前徵召的民夫,已經完成了服役期,正好把他們替換下來。”
民夫是否完成服役期並不重要,關鍵是謝爾蓋·維特盯上了這批免費勞動力。
要知道在19世紀,修鐵路可不是一件輕鬆活兒。在沒有足夠機械裝置的情況下,只能依靠人工。
鐵路施工現場,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傷亡事故。可以說每一段鐵路,都是用人命堆出來的。
灰色牲口再怎麼不值錢,但那也是自己人。反正都是要死人的,死敵人總比死自己人的好。
沒有絲毫遲疑,尼古拉二世當即回答道:“陸軍部給前線的部隊發電,讓他們多努努力,爭取多抓點兒戰俘回來,中亞鐵路的後續施工就靠他們了。”
看得出來,在不涉及原則性問題的時候,尼古拉二世還是俄羅斯民眾的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