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情我願的事情,總是容易出成果的。這不沙皇政府很快就說服了奧地利,雙方一致決定毒打奧斯曼帝國一頓。
現在就就是一些細節性的問題,還需要繼續溝通。比如說:什麼時候進攻?從哪裡開始進攻?戰後的利益分配……
達成了初步協議,亞歷山大二世的心情並沒有輕鬆下來。俄羅斯帝國現在的狀態並不好,理論上來說不適合在這個時間點挑起戰爭。
奧斯曼帝國也不是沙皇政府的首選,如果可能的話,亞歷山大二世更想現在去揍普魯士王國。
可惜維也納政府不配合,任憑他們怎麼開條件,即便是支援奧地利統一德意志地區,都沒能讓維也納政府動心。
這也在亞歷山大二世的意料之中,國家之間這種許諾是非常不靠譜的,維也納政府自然不可能輕易相信。
奧地利真要是統一了德意志地區,估計俄奧兩國也要翻臉了。在利益面前,盟友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剩下的就沒得選擇了,遠東鞭長莫及,加上價值太低,對國內的農業危機於事無補。
中亞幾大汗國是一個不錯的動手物件,但是在中亞地區開打,所有壓力都落到沙皇政府頭上了。
現在沙皇政府還等著英國人的貸款當軍費呢,要是跑去打人家的小弟,那不是找抽麼?
就剩下倒黴蛋奧斯曼帝國了,這個敵人塊頭大、肉多,足夠兩國進行瓜分。國際壓力還可以丟給維也納政府去應付,亞歷山大二世也明白了,玩兒外交他們真的不行。
和奧地利聯手作戰,這次進攻不需要死磕高加索地區了,奧斯曼帝國沿岸任何地區都可以變成戰場。
吃一塹長一智,善於學習的亞歷山大二世現在非常重視後勤。不調集足夠的物資,他是不會進行軍事冒險的。
“維也納政府答應給我們提供戰略物資麼?”
要和奧地利聯手的第二原因就是後勤,這次進攻主要靠海上補給,後勤壓力相對較小。
最關鍵的問題不在運輸上,主要是“錢”的問題。沙皇政府財政不好,好不容易籌集起來的資金,又要用來修鐵路,根本就沒錢打仗。
自家沒錢,自然就要找盟友了。不需要真金白銀,只要維也納政府肯負擔戰略物資補給,那麼他們就什麼也不怕了。
外交大臣克里斯·巴沙姆:“陛下,奧地利人已經做出了讓步,他們同意向我們提供十五萬軍隊半年的作戰物資。
只是在利益劃分上,這次我們吃了不小的虧,奧地利人的胃口很大,他們要中東和半個小亞細亞半島。”
做戲做全套,從表面上來看,維也納政府是要一鼓作氣滅掉奧斯曼帝國,徹底解決這個宿敵,利益上自然要進行爭奪了。
亞歷山大二世搖了搖頭:“這都是小問題,中東地區大都是沙漠,實際上的價值並不高,我們又夠不著,他們想要就給他們好了。
這次戰爭的三分靠軍事、七分靠政治,如果不能杜絕歐洲各國干涉,奧斯曼帝國我們根本就吃不下去。
只要拿到高加索地區和半個小亞細亞半島,我們就不會吃虧。”
這個年代的中東留給大家的印象就是沙漠,面積雖然大,可實際價值卻並不高。
不知道自己丟出去的是什麼,亞歷山大二世自然不覺得吃虧了。從明面上來看,奧地利需要承擔的責任更重,拿走最大的一份也正常。
克里斯·巴沙姆認同的點了點頭,這次戰爭沙皇政府要達到目的很多:
第一、緩解國內的糧食危機,避免農業大規模破產;
第二、幹掉奧斯曼帝國,提前解決下一次普俄戰爭中的敵人;
第三、透過勝利恢復軍心士氣,擺脫普俄戰爭帶來的陰影;
第四、擴張勢力,建立君主威望;
……
要達到以上目的,準備工作自然是少不了的。沙皇政府已經輸不起了,亞歷山大二世本人更是輸不起。
大規模的軍事準備是騙不了人的,隨著俄國人的行動,普魯士、波蘭、奧斯曼帝國也跟跟著動了起來,硝煙在歐陸瀰漫。
威廉一世想要火中取粟不假,可是在戰爭打響之前,誰也不敢保證俄國人會不會是虛晃一槍,調頭對著他們來。
普魯士的家底不厚實,只要一次失敗,就會萬劫不復。柏林政府賭不起,只能跟著備戰。
反倒是作為主角之一的奧地利,沒有太大的動靜。這不是弗朗茨自傲,主要是他根本就沒有準備一口氣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