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最適合自己的戰術才是最好的戰術。
伊萬諾夫元帥用兵完全中規中矩,結硬寨、打呆仗,幾乎找不到任何亮點。寧可坐視戰機流失,也不願意進行軍事冒險。
遇上了如此保守的敵人,即便是號稱普魯士“軍神”的毛奇,也無能為力。
前線局勢沒有按照預定的劇本走,柏林政府也壓力大增,各種非議聲不斷冒出來。
甚至還有一部分老派將領公開抨擊毛奇的指揮能力,要求他為斯摩林斯克戰役失利負責,彷彿換一名指揮官,普軍就能夠扭轉局勢。
幸好威廉一世不是耳根子軟的主,堅定的支援毛奇元帥,要不然普軍都要換將了。
單純從戰術上來說,普軍一直都是贏多輸少,戰績非常的漂亮。
遺憾的是在勝利的背後,還伴隨著慘痛的傷亡。普俄兩國的戰爭潛力完全不一樣,沙皇政府承受兵力損失的能力是柏林政府的三倍。
普波聯邦看似有三千多萬人口,他們的真正戰鬥力,還是普魯士核心地區民眾組成的軍隊。
波蘭地區民眾雖然也支援這場戰爭,但該地區的民族成分非常複雜,少數民族眾多,內部矛盾不見得比外部矛盾小。
二元帝國不是那麼容易整合的,普波聯邦建立的時間太短,柏林政府都來不及捋清內部矛盾,更不用說統一語言文字。
政府沒有能夠解決的問題,不可避免的帶入了軍隊中。和原時空的奧匈帝國有些類似,非常考驗指揮協調能力。
單獨一支部隊作戰戰鬥力是10,兩支部隊聯合作戰戰鬥力並不是20,而變成了20*90%*90%=16.2以此類推,三支部隊配合戰鬥力就變成了21.87,配合的軍隊越多,戰鬥下降的越快。
毛奇帶著這幫豬隊友上戰場,能夠打出現在的戰績已經非常不錯了。真要是換了人,估計早就打出了屎。
柏林王宮,現在進行一場關乎普波聯邦未來的會議。
“擴軍?還是不擴軍?”
從戰爭爆發開始,普波聯邦一直都在擴軍,總兵力從最初的41.6萬,膨脹到了現在的166.8萬。
這次討論的擴軍,自然不是每月增加十幾萬軍隊的例行補充,而是“要不要立即進行極限動員”。
沒辦法,這麼大規模的戰爭,兵力總是不夠用的。
不是所有的軍隊都能夠投入到戰場上,擴充的軍隊大部分都是新兵,需要進行必要的軍事訓練。
訓練完成後,不等於這些士兵就能夠全部上戰場了。後勤是需要維護的,沿海地區也是需要部隊防守的,越境的哥薩克騎兵同樣需要部隊去圍剿。
另外,補充兵也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會陸續補充到損失慘重的部隊中,以保障主力部隊的戰鬥力。
普波聯邦的166.8萬軍隊,真正能夠投入一線作戰的,勉強也就一半。這個比例已經非常高了,足以證明柏林政府的組織能力。
兵力不足,戰場上自然容易吃虧。伊萬諾夫雖然用兵保守,卻不缺乏“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狠辣,瘋狂的玩兌子游戲。
消耗戰的背後是俄羅斯帝國即將突破三百萬大關的總兵力。即便是俄軍在戰場上的交換比吃了虧,可是憑藉數量上的優勢,在戰略上他們還是佔了便宜。
……
毛奇:“我反對現在進行極限動員,戰爭不是靠人多就行的,拼人力我們永遠都不可能是俄國人的對手。
戰場上的不利局面只是暫時的,俄國人看似佔據了優勢,但優勢的背後伊萬諾夫面臨的政治壓力也在不斷增加中。
勝利最容易使人迷失,按照伊萬諾夫的打法,俄國人即便是贏得了這場戰爭,也會元氣大傷。
付出上百萬人的傷亡,最後收穫的一片白地,外加負債累累。
據說所知,沙皇政府可是把俄屬巴爾幹地區和大半個烏克蘭抵押給了奧地利。
以俄羅斯帝國現在的實力,如果他們不想把這些地區割讓給奧地利,就必須要想辦法還清債務。
伊萬諾夫的戰術看似穩妥,實則是在奧地利人打工。戰後沙皇政府無力償還債務,勢必要割讓大量的領土抵債,我不信沙皇政府能夠接受。
只要再打幾次勝仗,看似大局已定,沙皇政府就會逼著伊萬諾夫出來和我們決戰,或者是換人。”
政府主張擴軍,軍方的老大卻反對擴軍。這樣詭異的事情,在世界歷史上都不多見,現在卻真的發生了。
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