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奧三國同盟能夠維繫下來的主要原因。
哥倫比亞想要讓英國人出頭,實際上也是一廂情願。就算是拿到了證據,倫敦政府最多也就不痛不癢的譴責幾句。
這是利益決定的,也是實力決定的。巴拿馬運河還沒通航,戰略價值還沒體現出來,不值得他們和奧地利對上。
更何況在巴拿馬地區,英國人也沒有抗衡奧地利的實力,即便是加上哥倫比亞共和國也很勉強。
別看奧屬中美洲殖民地不咋地,那也看和誰比。和歐洲各國相比,那肯定是一個小弟弟,前十都進不去。
但是在美洲大陸,奧屬中美洲殖民地的軍事實力絕對可以排名前五,在海路暢通的情況下,甚至有可能進前三。
凡事都要靠對手襯托,南美都是農業國家,人口少得可憐,種族矛盾還非常的嚴重,戰鬥力自然不咋地。
……
哥倫比亞民眾慶祝這一偉大勝利的同時,歐洲輿論也引起了大地震,報紙銷量是蹭蹭的往上漲。
媒體眾說紛紜,只不過評價就好壞參半了,主流媒體主要分成了兩波,支援的認為:奧地利政府主動支付補償金,是勇於承擔責任、尊重其他國家主權的表現。
反對派的則認為:這是純粹的政治“作秀”,迫於國際壓力才做出的讓步,這是國際輿論的勝利。
不過這種勝利並不徹底,將侵略戰爭美化成為了“意外衝突”,侵略者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並且指出今後國際鬥爭中這種“誤會”,還會層出不窮。
除了主流的觀點外,還有各種亂七八糟的論調。
比如說:抨擊維也納政府怯弱,對小小的哥倫比亞都要讓步,丟了歐洲列強的臉。
……
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專家學者們在報紙上各抒己見、大打嘴仗。這裡面有多少水軍,就沒有人知道了。
總之,吵著吵著話題就被人帶歪了。先是從“巴拿馬意外交火的誤會”到正在進行的“鳥糞戰爭”,接著是英法奧三國南美博弈,最後又跑回了普俄戰爭。
討論的話題多了,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和正在進行的戰爭相比,已經塵埃落定的“誤會”事件,從“新聞”變成舊聞,漸漸淡出了大家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