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匆匆而過,奧軍很快就撤離了巴拿馬地區,只不過移交的物件不是哥倫比亞政府,而是巴拿馬地方政府。
確切的說應該是巴拿馬獨立組織,原來的巴拿馬地方政府早就換人了,現在主政的是獨立組織。
哥倫比亞政府軍走到半路上被地方民兵給堵住了,不放他們入境。
雙方正在對峙,巴拿馬獨立組織還沒有發表獨立宣言,拒絕政府軍入境的理由是:軍紀不好。
哥倫比亞雖然不是美國式聯邦制,地方政府的權利同樣不小,拒絕政府軍入境又不是沒有先例。
明知道巴拿馬地區要鬧獨立,在獨立開始前,拉斐爾·努涅斯總統也只能採取政治手段。
鎮壓,不存在的!現在誰先開第一槍,誰就要承擔挑起內戰的責任。
這是維也納政府最想看到,奧軍剛剛撤離就爆發內戰,怎麼看都覺得彆扭。
況且拖的時間越長,獨立組織準備的就越充分。掌控地盤也是需要時間的,獨立組織才建立短短几個月時間,能夠把架子搭起來就不錯了,根本來不及捋清內務。
……
外交大臣韋森貝格:“陛下,哥倫比亞政府再次催促我們支付補償金。根據使館傳來的訊息,他們已經被陣亡士兵家屬圍了三天。
甚至有人衝擊使館區,索要撫卹金。現在連出門採買生活物資都成了困難,只能讓哥倫比亞政府送進去。”
聽到了這個訊息,弗朗茨嘴角微微一笑。不就是被人抗議嘛,這年頭哪個列強不經歷幾次,遇到的多也就不當一回事了。
“告訴哥倫比亞政府,讓他們提供陣亡士兵家屬身份證明,只要核實了身份,我們立即發放撫卹金。
財物損失都集中在巴拿馬地區,需要補償的只是當地民眾,為了避免款項被挪作他用,我們會直接把資金髮給地方政府。”
“給地方政府”幹什麼,用來打內戰麼?
如果有得選擇,估計哥倫比亞政府寧願沒有這筆補償金。這已經不僅僅只是燙手的問題,分明是要命。
報復,這才是真正的報復。和這相比,前面的衝突“誤會”,都只能算小兒科。
外交大臣韋森貝格提醒道:“陛下,哥倫比亞政府為了向我們釋放善意,已經放鬆了秘魯邊界的貿易管制。
現在我們這麼做,恐怕他們又會再次封鎖邊界線,走私進行不下去,秘魯和玻利維亞就要……”
弗朗茨擺了擺手:“這只是小問題,秘魯可是法國人小弟,現在採購的物資也多是法國貨,即便是被封鎖了,又關我們什麼事?
至於玻利維亞,我們不是已經打通了阿根廷的貿易線麼?走私過去的物資雖然不多,如果他們省著點兒用,估計也勉強夠了。”
剛剛過去的巴拿馬“誤會”,敲打的不僅僅只有哥倫比亞,同樣和奧地利做鄰居的阿根廷也被嚇得不輕,甚至連抱緊了英國人大腿的智利政府都膽戰心驚。
這年頭南美各國,誰也不比誰好多少,一個個都是弱雞,南美三強都沒有脫穎而出。
僅僅只是一次“誤會”,哥倫比亞損失的兵力,就趕上了“鳥糞戰爭”一年多時間的全部戰損,由不得大家不慌。
見識到了奧地利的實力,作為鄰居的阿根廷,自然要調整外交政策了。直接放開貿易封鎖不行,那會得罪英國人。
不過,這難不倒精明的阿根廷政府官僚。明面上無法進行貿易,還可以暗地裡走私。
這是一舉多得,不僅奧地利滿意了,就連英國人也沒話說,官僚們還可以趁機發上一筆。
……
奧地利在行動法國人也沒閒著,現在的法蘭西帝國可比原時空要牛逼的多。虎威沒有被戳破,又有法屬蓋亞那在,震懾幾個南美國家還不簡單。
維也納政府能夠說服阿根廷政府放鬆封鎖,法國人同樣可以讓巴西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某種意義上來說,英國人搗鼓出來的“封鎖線”,從一開始就存在著大量漏洞。
所謂“封鎖”,僅僅只是封鎖住了普通商人。真正作用,大概是減少了物資流入,抬高了秘玻兩國購買物資的成本。
有實力、有背景的商團,從來都不在乎什麼封鎖線。只要利益夠了,就沒有資本家跨越不了的封鎖線。
即便是皇家海軍親自把關的海岸線,同樣有商船闖關。只要後臺夠大,就不怕被抓。
英國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別的國家就更不用指望了。除了國內的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