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1 / 4)

小說:中國盜墓 作者:辛苦

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盛在一個金箱內,也一併埋人陵墓之中。

根據古書記載,權位越高,財力越大,其厚葬的程度越是驚人。後來演變到了不但陪葬品要好,就連陵墓也要修得豪華氣派,如同生前所居的皇宮一樣。仍以漢代為例,我們看一下厚葬之風的演變的過程。

概括而言,漢代墓葬具有如下特色:石刻技藝已有很大發展。富貴之家,在葬埋屍體之後,不僅要壘一大墳丘,而且還要在其前置上墓碑,碑上刻墓主的身份、官職及生平經歷等。富豪大家在人死後,不僅要立碑以識,而且要設立墓園,內中立墓闕,立石人和動物石像,以此象徵主人的富有和排場。此外,還普遍在墓地建築墳丘祠堂,供活人奠祭。地上如此,地下墓中更是極其奢華。人死之後,活著的人為了讓死者能繼享幸福生活,在墓中修建陶質或石質院落,並置備成群的雞、鴨、豬、狗等動物,呈現出一種人間氣象。院落大小、陪葬物多寡,依據個人財力而定。

漢代的陪葬品除了傳統的實物外,開始把金銀及藝術品埋入墓中。隨著民間用粘土燒製磚瓦的技術日益成熟和普及,磚瓦不僅用以修蓋房屋,而且開始用作砌墓室,以保護棺木。富有之家,把磚墓僅作外槨,仍用木槨套棺,使得棺木更加牢固持久。史載西漢中期以前,夫妻合葬,因二人死的日期不相同,所以多采用異穴合葬的新禮俗。為了解決二人死期不同的矛盾,禮俗中出現了“厝”的概念。厝者,置也,停柩待葬之義。即將先死者停柩一側,待後死者一同安葬。此俗歷經數千年的沿襲,至今民間仍有厝的葬義。厝的實質乃為長喪久葬,是厚葬之風的重要表現。

據資料記載,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皇帝的墳墓在秦代被稱為“山”,在漢代被稱為“陵”,所以“山陵”便成為皇帝墳的代名詞。到了魏晉隋唐,帝王們為了增加墳的高度,往往借用山體來充當自己的“陵”,如唐太宗修建昭陵,就是把九峻山當做陵體,鑿山而建成的,這就需要相當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說,從陵墓的演變過程中,我們就可感覺到厚葬之風在我國曆朝歷代的發展與延續。

據考古發現,隨著時代的推移,在陵墓中還出現了寢的蹤跡。西漢時期,把宗廟中的寢移入陵,在陵附近建立廟,開始推行陵寢制度。史上把戰國中期到西漢時期定為陵寢制度的創始時期。

寢和廟相對應,最初出現在宗廟建築中。由於原始宗教迷信的色彩,古代,特別是殷商時期,作為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宗廟的地位非常重要,類似出征這樣的大事都是在宗廟中稟告祖先才能夠做出決定的。前部是“廟”,安放祖先神位,按時祭祀,後部是“寢”,安放祖先的衣冠和生活用品,如同活著一樣祭祀,跟宮殿的前朝後寢一樣。

古代的宗廟建在都邑中,但是“秦始皇出寢,起之於墓側”,之後西漢沿用,並且把廟也移到陵旁邊。據考古發掘,西漢的廟大體上在距離墓300-400米處,隨地勢而定。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改革是為了方便先帝的靈魂從陵墓趕到宗廟中接受祭祀,因為他們相信,死者的靈魂是在寢中活動嬉戲的。

東漢明帝設立上陵禮,正式確定了陵寢制度。從此,宗廟制度衰退,陵寢制度大力發展起來。

東漢時期豪族以上墓為風氣,籠絡族人,上陵禮也是受此習俗影響。魏晉南北朝,依靠山麓、山腰建墓,大多不起墳。南朝諸帝的陵墓大多依照山勢而建,並且開設神道,多有麒麟和辟邪。北魏永固陵開始起墳,是鮮卑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結合。唐宋繼承漢制,確立了獻殿、下宮制度。唐代的墓室在半山腰南麓穿鑿而成。宋代多半在平地起陵,其餘因襲唐制。南宋選擇在紹興淺埋,成為“攢宮”,陵園前沒有石刻。明清,是陵寢制度的擴大時期。清代改動不大,只是把墓地改為前方後圓。

“福壽康寧,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無。”生死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從以上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粗略地瞭解到我國古代厚葬制度的沿革。生榮死哀,乃人之常情,古今一理。所不同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其中合乎科學的、合乎人之常情的內容必然會相沿成習,被人們保留下來,而那些有封建迷信的內容以及勞民傷財的不良習俗則必將被我們拋棄。

為何與死人過不去(1)

——盜墓的原因分析

據史書記載,盜墓這種古老的活動,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在我國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盜墓者的手段越來越高明,越來越先進,也越來越猖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