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2 / 4)

ID博士一直在引用。那麼,能說美劇《犯罪心理》是在跟風我嗎?好像不能吧?

客觀的說,我們都是在引用別人的東西,比如說“犯罪地圖”的概念,是人家英國犯罪學家坎特發明的,我們拿來用,無非是為了更好闡述自己的觀點。至於《犯罪心理》中的名人名言,大家是冤枉我了。這事情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大家看看SINA的連載就知道,我原文中沒有引用這些東西……我只能說,作為出版品,有些事情,真的不是作者一個人說了算的,見諒。

關於《洞察者》

1.《洞察者》系列將推出,這是關注心理諮詢師和心理疾病患者群體的作品。心理是內在的東西,會不會擔心寫這種內在的東西會顯得沉悶?

為什麼會聯想到沉悶呢——這是我刻意在避免的東西。我編輯有句話說得挺好的“最好看的心理讀本,最有用的懸疑小說”。“最”這個字眼,我倒是不敢當。不過,我本人致力於讓大家在閱讀之餘,也能瞭解對自身心理健康有幫助的東西。書,作為娛樂,看過了大概就可以扔在一邊了,頂多是如廁的時候隨手翻一翻。而其中蘊含著的知識,經過頭腦的反思,或許是真能起到一些幫助的。

為了保證作品的趣味性,我儘量將知識性的東西弄得趣味化一點,純粹的心理自助內容,也都放在附錄或下注了,應該可以保證大家閱讀的*。

2. 市面上的心理學小說很少,尤其是成系列的幾乎是沒有的,你怎麼看待自己首開先河的創作?

開先河嗎?這東西我不太注意,如前面所說,我更在意的是,向大家呈現既有趣有實用的東西。記得以前有人找我做槍手,為了利益,我本來答應了;可一聽說是寫科普的東西,我立刻反悔了。因為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夠!如果說,你想表達出1的資訊量,那麼你至少需要10的儲備。而科普的作品,應該站在更高更遠更開闊的視野上,才能將原本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我放棄了,是因為我不配。不過回到心理學的範疇上,就好些了。

7年東奔西走的遊醫生涯,讓我看到了許多搞學術的人不能看到的問題,也使得我可以深入許多家庭,體會他們的悲歡離合。這個社會,人們的心理問題被低估了,我所做的,只不過是以小說這種更通俗的方式,呈現給大家一個既有趣,又悲哀,又貼近大眾生活的世界而已。至於它能不能傳到這一理念,還要拭目以待。

順便說一句,我記得書一出,就有人罵我說“才治療了200個案例,就敢如何如何?”有許多對我的批評,可以增進我的成長,不過這條實在算不上。因為心理案例,不同於生理疾病。平均每個案例,往往要經過數月甚至半年的治療時間。200個案例,我基本上是超負荷運轉了……

3. 你覺得《洞察者》系列能吸引讀者購買的因素是什麼?

上面說了好多了,趣味性和實用性,是我力求保證的主題。當然,我不否認他人的不幸,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某些人的“窺視”慾望;不過窺探也就窺探了,這沒什麼關係。心理諮詢的工作,本來就是高度侵犯他人隱私的工作形式。也沒必要站著說話不腰疼。不過提請大家注意的是,看過《洞察者》之後,假如您能掩卷深思,那就不枉我的一片苦心了。

順便說一句,封面做得挺可愛的,在此謝謝設計師。我覺得好的封面,本身也是賣點……

關於讀者

1. 對關心自己的讀者說些什麼?

呵呵,感謝國家感謝黨吧,然後感謝我的讀者。話說,這句話聽起來可能很假。沒有大家的支援,我是堅持不到今天的。儘管時而我的作品,也未能盡如人意。不過大家還是這樣的支援我,讓我感動。又,國外那套犯罪心理的故事,如果找到合適的出版社,我會繼續向大家奉獻的。對於那麼長時間沒有後續的原因,大家知道,我也是要吃飯的,出版社先要哪本,我只能先出哪本,請原諒。

謝謝大家。

2. 對那些向你拍磚的讀者說些什麼?

嗯,沒什麼,有人捧,自然有人罵。《紅樓夢》那樣的作品,照樣有人罵街,何況我的破玩意了?我只能說,您把我當做一個抄襲者也罷,還是您覺得我的寫作水平不值一提也好。我只說一句:“您可以隨便的批評我,而我,卻依舊關注您的心理健康;因為您和我一樣,撇去那些亂七八糟的名頭,我們都只不過是該生病就生病、該疼痛就疼痛的普通民眾而已;即使您厭惡我的作品,也還是希望您能關注我提出的心理健康理念,因為只有那些,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