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1 / 4)

然而在心理健康方面,我們做得不夠。因為我們的心理醫療水平,尚且不平衡。所以大家心理工作,也缺乏認識。在這種情勢之下,未來的發展之路,就不僅僅是要走遊醫路線了。這就是不能只把醫院,開在電視上的構想。我要把那些專家教授,只在媒體上宣講的東西,正式演化成一種服務,提供給有需求的大眾。

近期正在籌備網站,,預計今年開通,也是向大家普及心理學的知識,瞭解心理學的觀念,爭取最大限度,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群。

接下來,也就是網站開通的同時,編寫我國首部《心理求助者自助指南》,告訴您當您面對自己或家人親友的心理問題,應該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去做?如果要就醫,我們又需要注意什麼樣的問題。以我7年的經驗,作為社會工作者的立場以及一個最普通民眾的心態,為大家求醫治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這兩件事做完,可能今年底,明年初的,就考慮著開業了吧。仍然是以最廣大民眾的實際需要,作為出發點。這個事務所,並不僅僅接治心理病患,同樣,也要滿足特殊人群的心理需要。特殊人群包括:失婚人士(離異、喪偶)、單親家長、被辭退員工、情感情緒危機、備考高壓學生、酗酒者等等。

關於寫作

1. 你是在什麼情況下開始創作的呢?

03年春天,非典了。正好我大四,比較幸運的是,沒有被隔離在學校,而是成天耗在家裡。兩個月過去了,窮極無聊,就想做點什麼。想了半天,覺得自己有挺多有意思的構想,那就把它寫出來。就這樣。

2. 為什麼一箇中國人會創作國外背景的懸疑小說?

因為從03年開始,寫的都是些犯罪心理的小說。03…05年的《面具館》,06…07年的《碎便士》《耳語娃娃》,以及08年的《收割》等等。此類小說,更看重一個合理的故事背景,在西方,心理學水平較我國現在更發達,所以,故事在那邊也很好展開。

至於《洞察者》,由於貼近民生和大眾需求,當然就會讓故事發生在國內。更別說有些是真實案例進行改編。

3. 心理諮詢師和作者,這兩個身份哪個更重要?

我本人沒有把它們區別對待。心理工作,是我的本職工作。作者,是為了推廣心理健康的工作理念。兩者相輔相成,並不矛盾。

還是那句話,我是人民的一員,非官員、非專家教授、我是一個平民,和我們所有的普通民眾一樣,我旨在為他們服務。不管是心理師還是作者,頂多是形式上的差別!

4. “心理+懸疑”小說第一人,會不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以及一個不善於寫作的作者?

這個名頭不是我固步自封的。因此我實在不知道我是第幾人。至於我的專業與否,這是我的病人說了算;而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作者,這是讀者說了算。我只能說,我就是我,是一個為大家,也為自己,做事的人,而已。

5. 對自己的創作有哪些期望?

沒有啥期望。反正故事也不用編,反倒是我更在乎怎麼去改編,以保護我的求助者的隱私。至於寫作,在我看來是個很簡單的事情。你也知道《螳螂》是一氣呵成,連續12天寫完的。第二部《黃蜂》也是。我頂多是希望出版社與我配合,能把更好的東西呈現給大家罷了。

關於《犯罪心理師》

1. 給自己的這本書一個分數,大概是多少分,為什麼?

50分啊——因為譭譽參半的東西,就應該是這個分數吧!假如譽是100,毀是0分,平均分當然就是50了……

這好像不是我給自己打分的標準,不過,作品拿出來,就是給大家看的。大家覺得好,才是真的好,對吧?

2. 美劇《犯罪心理》很火,有人覺得你的書從內容到包裝都有跟風之嫌,你如何看待?

你今天早上吃了什麼?我不知道。不過我今天早上吃了果醬麵包——有多少人拿果醬麵包作為早餐,我仍然不知道,但是我不覺得吃個早餐,也有跟風之嫌。

在這裡,為自己辯駁一句:說我跟風的朋友,大約不曾看過我的第一部作品。那是2003年寫完(網路版連載名稱為《ID》),05年由新世界出版的《面具館》一書。那本書中,即引入了在英國警界以及在美國FBI備受關注的“犯罪地圖”的理念。即使2005年出版的時候,美劇《犯罪心理》也還沒有播出。當然,他們後來也引入了“犯罪地圖”的觀念,我記得是RE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