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3 / 4)

小說:中華上下五千年 作者:精靈王

上上下下都鬧翻了天。一些蕭子良的親信、朋友,都認為非把範縝狠狠地整一下不可。蕭子良又找了一批高僧來跟範縝辯論,但是範縝講的是真理,那些高僧到底還是辯不過範縝。

有個佛教信徒王琰諷刺他說:“唉,範先生啊!您不信神靈,那您就連祖先的神靈在哪裡也不知道了。”

範縝針鋒相對地嘲笑王琰說:“可惜呀,王先生。您既然知道您的祖先神靈在哪裡,為什麼不早點去找他們呢。”

蕭子良怕範縝的影響太大,會動搖大家對佛教的信仰。隔了幾天,他派了一個親信王融去勸說範縝,說:“宰相是十分賞識有才能的人的。像您這樣有才幹的人,要做箇中書郎,還不容易!何苦一定要去發這樣違背潮流的議論呢。我真替您可惜。我看您還是把那篇背時文章收回了吧。”

範縝聽了,仰起頭哈哈大笑,說:“我範縝如果放棄自己的觀點去求官,那麼要做更大的官也不難,何在乎您說的中書郎呢。”

蕭子良拿範縝沒有辦法,也只好由他去了。

南齊王朝只經歷了齊高帝、齊武帝兩代,就發生內亂。雍州刺史蕭衍起兵攻進建康,公元502年,蕭衍滅了南齊,建立梁朝,這就是梁武帝。

魏孝文帝改革風俗

北魏自從太武帝死去後,政治腐敗,鮮卑貴族和大商人壓迫人民,不斷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後,決心採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規定了官員的俸祿,嚴厲懲辦貪官汙吏;實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給農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畝,婦女每人二十畝,讓他們種植穀物,另外還分給桑地。農民必須向官府交租、服役。農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歸還官府。這樣一來,開墾的田地多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比較穩定,北魏政權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是一個政治上有作為的人,他認為要鞏固魏朝的統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後的風俗。為了這個,他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

他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發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佈退朝,回到宮裡,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才我向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現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麼樣?”

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

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後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裡。諸位認為怎麼樣?”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往左邊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

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麼遷都洛陽,我們也願意。”許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裡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後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

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後,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只好說:

“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兇是吉,還是卜個卦吧。”

孝文帝說:“卜卦是為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麼。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為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為什麼我就不能遷呢?”

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孝文帝把國都遷到洛陽以後,決定進一步改革舊的風俗習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