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這件事很擔憂。那時候馬援已經六十二歲了,但還是請求讓他帶兵去打仗。
漢光武帝瞧了瞧馬援,見他的鬍子都白了,說:“將軍老了,還是別去吧!”
可是馬援不服老,就在殿前穿上鎧甲,跨上戰馬,雄赳赳地來回跑了一轉。
漢光武帝不禁讚歎說:“好硬朗的老人家!”就派他帶領馬武、耿舒兩名將軍和四萬人馬去攻打五溪。
馬援的軍隊到了五溪,因為不適應南方的氣候,有好些兵士中暑死去,馬援自己也得了病。有人向漢光武帝挑撥是非,說是馬援指揮錯誤。漢光武帝就派中郎將梁松去責問馬援,並且去監督馬援的軍隊。
梁松是漢光武帝的女婿,一向驕橫自大。梁松的父親原來是馬援的朋友。馬援看不慣梁松那股驕橫勁兒,曾經批評過他,梁松從此記下了恨。
梁松到了五溪,馬援已經害病死了。但是梁松還不肯罷休,向漢光武帝告了一狀,說馬援不但指揮作戰犯了錯誤,而且上次在南方的時候,私下裡搜刮了大批珍珠。跟馬援一起的馬武也跟著一起誣陷,說馬援回家時確實裝了整整一車珍珠。
這一下,漢光武帝真的相信了,下令革了馬援的爵位(馬援本來封新息侯),還要追查馬援的罪。
趕到馬援的棺材運到家裡,他妻子馬伕人不敢報喪,偷偷地把棺材埋在城外,連以前跟馬援要好的朋友和賓客也不敢上馬家弔喪。
馬伕人親自到宮裡向漢光武帝去請罪,漢光武帝怒氣衝衝地把梁松的奏章扔給她。馬伕人一看到奏章,才知道她丈夫受了天大的冤屈。
原來馬援在南方的時候,害了風溼症。有人告訴他,當地出產的薏苡(音yì-yǐ,又叫米仁)可以治風溼。馬援吃了一點,果然見效,回家的時候,叫人買了一批顆粒大的薏苡,用車裝了帶回來。
梁松、馬武偷眼看到過這些東西,就捕風捉影,把薏苡說成珍珠,告了馬援一狀,害得馬援革了爵位,壞了名譽。
馬伕人一連六次向漢光武帝上奏章申訴。還有一個名叫朱勃的人,聽到馬援的冤屈,也大膽地上了奏章替馬援申冤。
漢光武帝看了馬伕人和朱勃的奏章,才准許馬家把馬援安葬,也不再追查馬援的罪。
取經求佛像
漢光武帝到了六十三歲,害病死去。太子劉莊即位,就是漢明帝。
有一次,漢明帝做了個夢,夢裡看見有個金人,頭頂上有一道白光,繞著殿飛行,忽然升到天空,往西去了。
第二天,他把這個夢告訴大臣們,許多大臣說不出那個頭頂發光的金人是誰。
有個博士傅毅說:“天竺有神名叫佛。陛下夢見的金人準是天竺的佛。”
傅毅所說的天竺,也叫身毒(音yuán-dú),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的地方(天竺是古代印度的別稱,釋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約出生在公元前565年),原是個王子。傳說他在二十九歲那年,拋棄了王族的舒適生活,出家修道。他創立了一個宗教,叫做佛教。
釋迦牟尼到處宣傳佛教的道理。他傳教四十多年,收了不少信徒,大家尊稱他“佛陀”。他死了以後,他的弟子把他生前的學說記載下來,編成了經,這就是佛經。
傅毅的話,引起了漢明帝的好奇心。他就派蔡愔(音yǐn)和秦景兩名官員到天竺去求佛經。
蔡愔和秦景經過千山萬水,終於到達了天竺國。天竺人聽到中國派使者來求佛經,表示歡迎。天竺有兩個沙門(就是高階僧人),一個名叫攝摩騰,一個叫竺法蘭,幫助蔡愔和秦景懂得了一些佛教的道理。蔡愔和秦景就邀請他們到中國來。
公元67年,蔡愔、秦景帶著兩個沙門,用白馬馱著一幅佛像和四十二章佛經,經過西域,回到了洛陽。
漢明帝並不懂佛經,對佛教的道理也不清楚,但是對送經前來的兩位沙門倒很尊敬。第二年,他命令在洛陽城的西面按照天竺的式樣,造一座佛寺,把送經的白馬也供養在那兒,這座寺就叫白馬寺(在今洛陽市東)。
漢明帝並不懂佛經,王公大臣也不相信佛教,到白馬寺裡去燒香的人不多。只有楚王劉英倒十分重視,專門派使者到洛陽,向兩位沙門請教。兩個沙門就畫了一幅佛像,抄了一章佛經交給使者。
使者回到楚王的封國,楚王劉英真的在宮裡供起佛像來,早晚禮拜。
楚王劉英是個有野心的人,他藉著信佛的名義,結交一批方士,還用各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