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小說:徘徊的靈魂 作者:閻王

技術委員會、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評出的“2007中國建築節能年度代表工程”。

該小區建築節能率達65%,其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佔5%。在生態環境控制上,小區採用中水迴圈利用、雨水利用等設施,節能效益顯著:小區中水回用率達30%,雨水利用率達40%;因在建築設計上採用通風設計,並大量使用節能材料,試驗計算得出小區每年可節電103萬度,其中自然通風的節能貢獻率5%。

在萬科城四期的一個角落裡,正在建設一幢兩層樓的小房子:零能耗試驗住宅。太陽能可以收集轉化為電能和熱能,同時,該建築透過諾丁漢大學研發的太陽能空調系統,將太陽能的熱量轉化成為使建築降溫的驅動力,取代空調。風能透過風帽採集轉化為自然通風的能量。地源和水源系統為空氣降溫提供冷源。

在夏天,建築能耗下降80%以上。建築碳排量從每年每平方米40千克降低到10千克,這10千克將透過自身生產的可持續能源登出。

根據設定,本建築年能量消耗中裝置用電為14度每平方米,照明用電度每平方米,通風用電度每平方米,烹飪用電度每平方米和熱水用電度每平方米。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哭牆”下與上帝對話

在廣場的東隅聳立著一段殘破的牆垣,長約50米,高約20米,通體由石灰岩壘成,巨石雜疊、薊蘚寄生——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哭牆”。觸目可及的牆體基石,被遊客、朝拜者撫摩得格外光滑。挖掘下去,是沉澱得層層疊疊的歷史,征服與被征服的故事,還有血雨腥風中無聲的哭泣……

《舊約》記載:公元前1000年,猶太大衛王的兒子所羅門耗時7載,動用20萬人在耶路撒冷一座小山(即今天的聖殿山)上興建了一座華麗的聖殿,作為朝拜猶太教神主耶和華的地方,這就是著名的第一聖殿。

公元前586年,巴比倫軍隊攻佔耶路撒冷,第一聖殿被毀。後來猶太人兩度重修聖殿,但它又在羅馬佔領時期兩次被毀壞殆盡。保護至今的“哭牆”是第二聖殿的殘留部分。第二聖殿是公元前37年由希律一世大帝在第一聖殿的廢墟上重建起來的,被古羅馬佔領軍毀於公元70年。此後,猶太人在廢墟上,用原來聖殿的石頭壘起一堵大牆,稱為“西牆”。猶太民眾常聚在這裡哭泣,這道殘破的城牆因此得名“哭牆”,亦成為猶太教最重要的崇拜物。

時間流轉千年,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後裔只要條件允許,每年都會趕到“哭牆”下,表達自己對故國的哀思。

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日戰爭”中,以色列軍隊佔領東耶路撒冷,武裝士兵來到牆前,淚流滿面。這次戰爭,以色列佔領了65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卻使50萬*人淪為難民。41年前的“六日戰爭”,從軍事上說,當算以色列輝煌勝利,奠定其在中東的軍事優勢。*人則以遭受慘敗、領土被佔銘記這場戰爭,發起對佔領者的反抗,持續至今。這場戰爭給猶太民族帶來的是福還是禍呢?

站在牆根下,抬頭仰視,涼風吹過,感到一種跨越千年的壓迫感。兩側站滿了面牆祈禱或誦經的教徒,也有類似我這樣的好奇遊客穿插其中。一些祈禱者的眼中噙著淚水,還有些祈禱者不時地用額頭撞擊厚重的石牆,發出“砰砰”的聲音……寬大的石縫之間塞滿了摺疊的小紙條,紙條上寫上禱文或心願,據說可以透過這座聖牆直接和上帝耶和華溝通。

美國新總統奧巴馬在當選前訪問以色列,敬拜“哭牆”,也留下了紙條。好事的記者公佈了奧巴馬紙條的內容:“上主,保佑我和家人,赦免我的罪惡,幫助我抵禦傲慢和絕望,賜我智慧,好讓我做事公平正確,並讓我成為旨意的器具。”禱文寫在奧巴馬下榻的酒店信紙上。

Z導遊建議中國客人寫下自己的心願或禱文:“據說這樣可以和上帝溝通,很靈驗的。”我將紙條塞進牆縫,問:“我相信耶和華懂希伯來文和英文,他懂中文嗎?”

我面壁,額頭觸到冰涼的石牆,閉眼默想:“耶和華,你真的存在嗎?為何要讓人們擁有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從而無法溝通,為何要讓分歧滋生,戰爭席捲,為何香格里拉只能隱藏在那消失的地平線?為何大同世界,天下為公只能存在於思想家、哲學家的夢想之中?”

神沉默無語。

【資料:鑄劍為犁】

伊扎克·拉賓,1964年被任命為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長,親自指揮第三次中東戰爭,取得輝煌勝利,1974年成為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