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3 / 4)

小說:胡雪巖 作者:溫暖寒冬

問是怎麼回事?聽差告訴他∶『左師爺拜折。』連上奏摺他都不知道,湖南巡撫等於左宗棠在做;因而得了個外號,叫做『左都御史』。巡撫照例掛『右副都御史』

銜,叫左宗棠為左都御史,意思是說他比『右副都御史』巡撫的權還要重。

其時有個湖南永州鎮總兵樊燮,湖北恩施人,聲名不佳,有一次去見左宗棠,談到永州的防務情形,樊燮一問三不知,而且禮貌上不大周到,左宗棠大為光火,當時甩了他一個大嘴巴,而且立即辦了個奏稿,痛劾樊燮『貪縱不法,聲名惡劣』,其中有『目不識丁』的考語,也不告訴駱秉章就發出去了。樊燮是否『貪縱不法』,猶待查明,但『目不識丁』何能當總兵官?當下先革職、後查辦。這『目不識丁』四字,在樊燮心裡,比烙鐵燙出來的還要深刻,『解甲歸田』以後,好在剋扣下來的軍餉很不少,當下延聘名師教他的獨子讀書,書房裡『天地君親師』的木牌旁邊,貼一張梅紅箋,寫的就是『目不識丁』四字。他告訴他的兒子說∶『左宗棠不過是個舉人,就這麼樣的神氣;你將來不中進士,不是我的兒子。』他這個兒子倒也很爭氣,後來不但中了進士,而且點了翰林,早年就是名士,此人就是樊增祥。

一方面教子,一方面還要報仇『樊燮走門路,告到駱秉章的上司,兩廣總督官文那裡,又派人進京,在都察院遞呈鳴冤。官文為此案出奏,有一句很厲害的話,叫做』一官兩印『,意思是說有兩個人在做湖南巡撫。名器不可假人,而況是封疆大吏;這件事便很嚴重了。

其時郭嵩燾是南書房翰林,他跟左宗棠的胞兄左宗棠植是兒女親家,與左宗棠當然很熟,深知他才氣過人,便跟同為南書房的翰林潘祖說∶『左季高如果不在湖南,一定保不住;東南大局,不復可問。我跟他同鄉,又是姻親,不便進言,老兄何妨上個摺子。』潘祖蔭聽他的話,果然上了上摺子,鋪敘他的功績以後,作了個結論∶『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咸豐一看,為之動容,當即傳旨問曾國藩,左宗棠是仍舊在湖南好呢?還是調到曾國藩大營中,以便盡其所長。曾國藩回奏,左宗棠『剛明耐苦,曉暢兵機,』。於是奉旨隨同曾國藩襄辦軍務。

左宗棠因禍得福,多虧得潘祖蔭、郭嵩燾,但他對潘、郭的態度,大不相同。左宗棠除了『三節兩壽』必送一份極厚的禮金以外,知道潘祖蔭好收藏金石碑版,當陝甘總督時,凡是關中有新出土的碑,初拓本一定專差齎送潘祖蔭,有時甚至連原碑都送到潘家。

郭嵩燾是在洪楊平後,奉旨出任廣東巡撫,兩廣總督名瑞麟,與巡撫同駐廣州∶『督撫同城』,常不和睦,瑞麟貪而無能,但為內務府出身,有事可直接訴諸兩宮太后,靠山很硬,所以郭嵩燾深受其掣肘之苦而無可如何。

哪知處境本已很難的郭嵩燾,萬想不到多年好友,且曾加以援手的左宗棠會跟他為難,為了協餉,除致函指責以外,且四次上奏摺,指摘郭嵩燾,措施如何不然。郭、左失和的原因,有種種傳說,流傳最盛的一個說法是,當郭嵩燾放廣東巡撫時,湘陰文廟忽產靈芝;郭嵩燾的胞弟郭燾寫給老兄,以為是他開府的吉兆。左宗棠得知其事,大為不悅,說『文廟產靈芝,如果是吉兆,亦當應在我封爵一事上面,與郭家何干?』由此生了意見。

其實,湘陰文廟產靈芝,是常有之事,左宗棠亦不致小氣到連這種事都要爭。真正的原因是,洪楊軍興以後,帶兵大員,就地籌餉,真所謂『有土斯有財』。李鴻章最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始終霸住江蘇,尤其是上海這個地盤不放;左宗棠卻只得浙江一省,每苦不足,看出廣東是大有生髮之地,所以狠狠心不顧盛誼友情,一再攻訐郭嵩燾。最後終於如願以償,由他的大將蔣益澧接了郭嵩燾的手。不過蔣益澧的廣東巡撫,幹不多久就被調走了。

郭嵩燾因此鬱郁不得志。光緒建元,起用在籍大員,他跟曾國荃同被徵召至京,曾國荃放了陝西巡撫,因為不願與陝甘總督左宗棠共事,改任河東河道總督;郭嵩燾則奉派為福建按察史;這在當過巡撫的人來說,是很委屈的,不過他還是接了事。不久,詔命開缺,以侍郎候補,充任出使英國欽差大臣。

其時雲南發生英國公使翻譯馬嘉理,赴滇緬邊境迎接來自印度的探險家,不意為官兵所戕,因而引起很嚴重的交涉。英國公使威妥瑪表示,郭嵩燾出使英國,如果在國書上表明中國認錯字樣,可即赴任,否則應候雲南案結後再赴英國。總署諸大臣都認為中國不能認錯,郭嵩燾亦就不能出國;奉旨署理兵部侍郎,並在總署行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