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將近結束時,根據他的建議,在新的情況下,我把‘保衛中國同盟’轉為‘中國福利基金會’(現名‘中國福利會’)。1945到1949年,這個機構在國民黨統治下的上海為勞動人民辦了一些福利事業,同時盡一切力量把醫藥和其他援助物資輸送到解放區,為爭取全國人民的徹底解放而鬥爭。”
在更廣闊、更全面的工作中:
“黨、軍隊和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周恩來在這三個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導致1949年勝利的最後鬥爭中:
“無論是在1945年至1946年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複雜鬥爭時期,在1947年至1949年決定性的全面武裝鬥爭時期,還是在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莊嚴宣告成立之際,周恩來始終站在毛主席一邊。”
文章最後充滿深情地總結他的一生:“從20年代學生時代起,迄至1976年1月8日他的心臟停止跳動時為止,周恩來畢生鞠躬盡瘁為人民。他的遺願是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國的江河裡和土地上。在人民耕耘的大地上,在人民呼吸的空氣中,他將永遠和人民在一起。”
接著是朱德的逝世。在這三位領導人中,他的年齡最大,辛亥革命時已是一位起義軍的青年軍官了,1924—1927年大革命中是國民革命軍的將軍,南昌起義後成為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的總司令。抗日戰爭期間,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十八集團軍的總司令,後來在解放戰爭時期又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司令。建國以後,他曾任國家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他是一位精通韜略而又堅毅果敢的戰士,在無數戰鬥、戰役和大會戰中取得勝利。同時他又是一位受人喜愛的保留著鄉土氣息的“四川老鄉”,淳厚簡樸,平易近人,同他相處如坐春風。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不願隨波逐流,因而被汙衊為“封建軍閥”,在晚年備受痛苦。宋慶齡對他始終非常敬重。在1978年9月,她兩次題詞,表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