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在戰後時期能夠繼續下去。①
①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宋家王朝》一書中說,“1945年8月,慶齡同子文一道被派到莫斯科,在8月14日在那裡締結了中蘇同盟。這是從1931年以來她離開中國的唯一的一次——除了去香港以外。”(中譯本,第440頁)他的根據是埃德蒙·克拉布著《俄國和中國》(英文),1971年出版。本書作者手頭沒有這本書,無從複核。不管怎樣,這不是事實。
這些活動無論在國內或國際上都空前地提高了保衛中國同盟的聲望。從某種意義上說,保盟的工作達到了頂峰。
毛澤東和周恩來在重慶同蔣介石進行了40多天談判,在10月10日雙方簽訂了一項《國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包括和平建國、逐步實現民主化、統一全國武裝部隊和改組政府。
在空泛的提法上,“紀要”中沒有任何雙方不一致的地方,但在具體問題上則並未取得協議——其中原由是很明顯的。從國民黨方面來講,它下定決心要把中共在抗日戰爭的艱苦鬥爭中發展起來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統一”到它的統治之下。在共產黨方面,它同樣下定決心,決不允許重複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歷史,要保衛解放區人民的民主權利和保持人民軍隊的本質——但為了顯示誠意,它同意撤出幾個重要的根據地、縮編幾個師。
全國人民由於渴望和平建設,對雙十協定還是表示了熱烈的歡迎。但事實證明這個協定是短命的。因為重要的不是紙面上的原則而是實際的行動。蔣介石的行動是部署內戰。即使在談判期間,他就向部下頒發了在十年內戰期間編寫的《剿匪手本》。在協定起草時,他已下令向解放區進攻;協定簽字後墨跡未乾,他又下令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約50萬已經投降的日軍奉國民黨之命繼續武裝守備佔領區或參與進攻中共領導的軍隊。所以,雙十協定簽訂之後接踵而來的是軍事衝突。
這時,外國干涉已如箭在弦上。9月末,也就是重慶談判還在進行時,美國海軍陸戰隊企圖在山東煙臺(舊名芝罘)登陸,為解放區軍民所阻止。這標誌著西方的“炮艦政策”時期(外國軍艦在中國可以橫衝直撞、毫無忌憚)的結束——至少在解放區是如此。數千名美國海軍陸戰隊於是轉而在國民黨控制的天津和青島登陸,他們現在的任務不是像原來所計劃的那樣在華北登陸後對日軍作戰,而是阻止日軍向中共領導的軍隊——正是它們一直在對日軍浴血奮戰——投降。美國陸戰隊在天津、青島市外同八路軍發生了衝突,並很快就同昨天的敵人(日軍)共同來守衛橋樑等等重要設施。不久,美國軍艦和飛機把史迪威將軍當初裝備訓練出來作為抗日勁旅的蔣介石精銳部隊,從印度運送到華北和東北,以用於內戰。
在重慶,在雙十協定簽字前兩天,即10月8日晚,發生了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秘書李少石(廖夢醒的丈夫)因意外事故被槍擊重傷不治的不幸事件①。廖夢醒的父親、孫中山的親密戰友廖仲愷是1925年在廣州被國民黨右派暗殺的;她的弟弟廖承志1941年自香港脫險歸來即被國民黨逮捕,囚禁於上饒集中營。此時又發生了這一慘劇,廖夢醒悲痛欲絕。宋慶齡同廖家有長期的友誼和深厚的感情,她是第一個趕到醫院去悼唁和慰問的。廖夢醒回憶說,宋慶齡安慰她、鼓勵她並要她好好休息(夢醒在保盟工作),使她獲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①應邀的外國團體有美國的“中國救濟聯合委員會”、英國的“聯合援華會”和“公誼救護隊”,英國紅十字會、美國紅十字會和“世界學生救濟基金會”。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和“冷戰”的開始,中國、中國的革命和中國的未來,確實受到了巨大的威脅。但1945年究竟不再是1927年了。國內反對內戰和爭取新的未來的浪潮高漲。
何香凝在1945年11月1日致函宋慶齡、孫科和宋子文,把這一反內戰浪潮同孫中山的革命事業聯絡起來。信中說:
“我們四人都是親受孫中山先生的臨終囑言的人。我們不忍看見在國外的壓迫解除之後,民族的前途又陷於黑暗。我不能到重慶去,希望你們三位向蔣先生苦言力爭停止內戰,一切問題以政治協商求得合理解決。如此,庶幾能告慰於總理及先烈在天之靈與八年來流血犧牲的將士和同胞的英魂。”①
①關於這次事件可參看金衝及主編《周恩來傳1898—1949》,第603—605頁。
但是,蔣介石不聽一切勸告,一意孤行,繼續展開內戰。宋子文和孫科雖然有時不同意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