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能夠成為皇太子,不僅是他本人夢寐以求的大喜事,同時也是所在王朝的大事。所以太子身份一旦確立,其王朝都要舉行隆重盛大的冊立儀式,皇帝要親臨現場並公開向天下宣佈。而太子冊立後,地位馬上要高於其他皇子,有時甚至僅次於父皇。比如,每逢父皇出征、巡視等離開京師,一般由太子監國,臨時代理父皇處理朝政大事。太子住所東宮,設有專門官署,有眾多負責太子事務的官員。東宮還擁有類似帝王禁軍的衛隊及甲冑兵器。有的王朝東宮侍衛兵士,甚至達到了上萬人之眾。遇有節日,大臣還要按一定儀式程式朝賀太子。
太子擁有如此重要的身份地位,按說他們應該具備很高的素質,才能和這種身份地位相適應。然而受立嫡立長所限,很多太子,即使素質低下,愚不可教,明顯不堪繼任,但想改變一下這種規矩,卻很困難。
歷史上曾有一些帝王,面對不成器的太子,也想改立其他皇子,結果迫於傳統,最終都無奈地放棄了自己想法。晉武帝司馬炎的皇太子司馬衷,由於智商低下,曾被人們稱為“白痴”。司馬炎早看出他不是理想的接班人,就和皇后楊豔(司馬衷之母) 悄悄商量,準備廢掉司馬衷而改立其他兒子。然而楊皇后卻以《春秋》中說過“立嫡以長不以賢”為由,堅決不同意夫君破了這條規矩。“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司馬炎捱了楊皇后一頓嗆白,再也不提廢太子事。結果,司馬衷這個“白痴”,不但一直居於太子之位,後來還成了西晉最高統治者。在封建帝王中享譽很高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想破一下這條規矩,同樣未能如願。貞觀十二年,李世民曾和魏徵等就此進行討論。李世民認為,“國家所以立太子者,擬以為君也。”如果嫡長子冊立為太子後不堪繼任,那就應當由其他兄弟來繼位。豈料魏徵引經據典對他說,“自周以降,立嫡必長,所以絕庶孽之窺覦,塞禍亂之源本,有國者之所深慎。”李世民聽了魏徵話,也不好再說什麼了。後來,在太子問題上,這位傑出的封建帝王竟差點被氣得自殺。
囿於這一規矩,很多帝王在統治期間,太子問題始終是放心不下和最為棘手苦惱的大事。因為太子素質高低,好與不好,廢與不廢,並非他們的意願所能左右的。一些德才低下,昏庸愚劣的太子,因為皇太后、太后、皇后(母后),以及一些大臣偏袒支援,不但保住了太子之位,最終還嗣位為帝王。漢惠帝劉盈、晉惠帝司馬衷等,就是這種現象的典型代表。當然也有很多太子,儘管他們比劉盈、司馬衷聰明很多,但在激烈殘酷的內爭中,他們不僅沒有入主金鑾殿。相反,圍繞其太子生涯,卻上演了一幕幕父子反目、母子相殘、兄弟血拼等令人驚心動魄的慘劇。一些皇太子,不僅在激烈內爭中和帝位擦肩而過,更有甚者,在自家人拼搏廝殺中,悽慘地倒在了父皇、母后及兄弟們的屠刀之下,成了東宮冤魂。
如今,當我們穿越歷史時空,深入森嚴的東宮,進入太子生活天地,揭開極為隱秘的宮廷內幕,這些不堪目睹的慘烈場面,仍令人心驚肉跳。
三
很多太子之所以命運多舛,終被廢殺,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上看,父皇和母后對太子猜疑不信任;兄弟們為爭奪太子之位相互殘殺;父皇移情其他嬪妃,太子因母后失寵受到冷落;奸佞之輩為了自身利益,挑撥帝王和太子關係並製造矛盾,以及一些皇太子自身素質低下等等,都是導致太子被廢殺的原因。但從深層上看,私有制度下的世襲制,才是帝王和太子對立衝突的真正根源。
以私有制、世襲製為特徵的專制社會,不管何種原因,一個人只要成為帝王,天下就是他自家的天下,江山就是自家江山的意識,總是十分強烈。為了保證統治大權能在嫡親子孫中不斷延續,世代相傳,他們當然不會逾越立嫡立長的規矩。這種立嫡長不論德才的做法,必然將一些素質高於太子的其他皇庶子,無情地排除在一邊。一些頭腦比較聰明、甚至對王朝建立有過很大功勞的皇子,因不是嫡長子而不能成為太子,不僅對身為皇太子的兄長看不上和不服氣,同時對父皇也會產生強烈的怨恨情緒。在怨恨、嫉妒、不服乃至野心等心理支配下,他們往往不顧親情,拉攏聯合一些權臣,鋌而走險,直接向這一規矩的受益者皇太子發難,有的乾脆把矛頭直接對準了父皇。由於很多皇太子,並非帝王最優秀的兒子,更不是理想的帝位繼承人。即便他們能夠榮幸地嗣位,也只能說運氣比庶兄弟們好些而已。歷史上很多帝王之所以素質低下,昏庸無能,正是這種制度造成的。儘管一些帝王,也意識到了這種做法有不少弊端,但受其歷史的侷限,仍要極力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