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1 / 4)

小說: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作者:低訴

說,儘管沒有人理解我,我還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能理解的,只有老天爺吧!第一種解釋是“回答”,第二種解釋是“回應”。到底是哪一種,就不清楚了。但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孔子認為沒有人理解他。

實際情況,也大約如此。很多人都不理解孔子,包括他的學生。據《論語·述而》,孔子曾經對他的學生說:你們以為我有什麼隱瞞的嗎(二三子以我為隱乎)?我沒有什麼隱瞞的呀(吾無隱乎爾)!我沒有一件事情是要瞞著你們,不告訴你們,不讓你們知道的(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這就是我,孔丘(是丘也)!

孔子這話是什麼時候說的,對誰說的,為什麼要說,都不清楚。怎麼理解,也眾說紛紜。但我讀來讀去,總覺得裡面有文章。我甚至懷疑,是不是有學生表示出對先生的不滿,而且這不滿還很強烈,孔子才會出來發表這個宣告。這可是沒有證據的事,姑且存疑吧!但如果當真被學生懷疑,那是很傷心的事情。

不過更讓孔子傷心的,恐怕還是他的理想不能實現,主張不能實行。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臨終前對子貢說:天下失去正道和正義,已經太久了(天下無道久矣)。沒有人能夠繼承我的思想,完成我未竟之事業(莫能宗予)。這話子貢聽了,可能不以為然。怎麼沒有人?我們這些學生,不都是接班人嗎?但我以為,孔子說的是真心話,也是實話。他的理想,恐怕直到現在也實現不了。後世尊奉的,都是走了樣、變了味的孔子。這可是他老人家左右不了也奈何不得的事。

或許,這就是孔子了。他是文化巨匠,是失意官員,是模範教師,是孤獨長者,是性情中人,還是眾矢之的。自從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和儒家學派,他和他的學說、學派,就成了後世必須面對的物件,無法迴避的話題,誰都繞不過去。墨家、道家、法家,群起而攻之;儒家自己,則一面繼承維護,一面修正發展。但無論是繼承和發展,還是反對和修正,其立場、觀點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墨家、道家、法家之間,包括儒家內部不同派別之間,也要各抒己見,相互批判。由此,便引發了一場歷時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紀大辯論,這就是本書要說的事情──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時間很長,問題很多,情況很複雜。但簡要一點,也可以概括為三場大辯論,或者“三大戰役”。第一場是儒墨之爭,爭論的焦點是“仁愛還是兼愛”;第二場是儒道之爭,爭論的焦點是“有為還是無為”;第三場是儒法之爭,爭論的焦點是“德治還是法治”。在後面的章節裡,我們就為大家一一道來。

一 儒與俠(1)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第一環節是儒墨之爭。

墨子,是第一個公開批判孔子和儒家的人。墨家,也是孔子和儒家的第一個公開的反對派。為什麼說是第一個呢?因為道家的莊子和法家的韓非,都在墨子之後,年代不能確定的只有老子。但無論老子其人生在何時,《老子》一書卻肯定沒有指名道姓批判孔子,也沒有與儒家發生正面衝突。所以,公開批判孔子和儒家,墨子和墨家是第一個。

墨子和墨家的批判,十分猛烈犀利。李零先生說墨子是“成心抬槓,處處跟孔子擰著來”(《人往低處走》),很對,而且還可以加一句:得理不饒人。《墨子》一書記錄的兩家辯論,每次都是儒家落了下風。這也並不奇怪。就算有一次墨家輸了,他們也不會記錄在案。這就不像《論語》。《論語》這本書,還是比較忠於歷史、忠於事實的。他人的譏諷,學生的不滿,孔子的狼狽,都如實照錄,栩栩如生,歷歷在目。《墨子》則不同,只有勝,沒有敗。《墨子》之後,各家各派的著作,也都大體上只有“過五關斬六將”,沒有“走麥城”。這大約因為孔子的門徒,還有一點“君子風度”和“史家風範”。即便用了“春秋筆法”,總歸不會篡改事實。再說那時儒家還沒有對手,勝不勝敗不敗的,也無所謂。墨子的時代,爭鳴已經開始。各家各派,都唇槍舌劍,互不相讓,也都要爭取儘可能多的支援,就不能稍有示弱了。所以,對於這些記錄,我們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全當作歷史看,就會有問題。

不過墨家的這些記錄,倒也有趣,從中也可以看出儒墨兩家爭論的焦點,以及他們爭論的方法。比方說,據《墨子·耕柱》,儒家的巫馬子曾經與墨子辯論。巫馬子是誰?有人說就是孔子的學生巫馬施(字子旗),也有人說是巫馬施的後人,這個也搞不清楚,且不去管他。《耕柱》說:巫馬子對墨子講,先生做那些“義事”(子之為義也),人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