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報復自己的時機。
五個月以前,當李宗仁最終當上副總統後,蔣介石立即把白崇禧的國防部長撤了,歷史上桂系一再反戈的教訓,令他決不允許桂系在核心部門權力過大。可是現在中原出了麻煩,始終不讓白崇禧兵權過重的蔣介石,這次除了讓他繼續指揮華中的部隊外,還請他同時指揮徐州的部隊。白崇禧秘密飛到安徽合肥,與桂系將領李品仙、夏威等人商量對策,大家一致認為,淮海戰場形勢險惡,還是不去為好,這樣不但可以狠狠報復蔣介石一下,而且也給了劉峙一個人情面子。白崇禧的拒絕確實讓蔣介石很是為難,為了彌補劉峙的無能,他決定將杜聿明調來輔佐,但是杜聿明的態度也不積極。同時,身在徐州的劉峙已被弄得心灰意冷。徐州“剿總”的高階幕僚們紛紛埋怨蔣介石多此一舉,劉峙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不滿,他對總統府派來的少將參軍李以?說:“白健生(白崇禧)是寡婦改嫁,對老頭子可以抗衡論理,不聽調動;我好像是童養媳長大,骨頭多大,當婆婆的都摸得清,服從是無條件的。”
大戰在即,將領們卻無一人同心同德,蔣介石的惱怒難以言表。
全面退守淮河以確保長江防線的計劃遲遲得不到落實的另一個原因是,國民黨軍國防部內部,甚至是徐州方向的一些高階將領們,都對此計劃持不同意見——統帥與將領之間存在不同意見實屬正常,問題在於這種情況若發生在共產黨內部,經過討論和協商,很快就會達成統一的意志和堅決的行動;而一旦發生在國民黨內部,就很可能演變成一場無法挽救的災難。淮海戰役爆發前,國民黨軍國防部曾召開軍事會議,與會的高階將領雖都同意“守江必守淮”,但對於如何“守淮”還是出現兩種不同方案:一是全面退守淮河南岸;二是放棄隴海鐵路沿線所有城市,集中兵力于徐州和蚌埠間的津浦路兩側,尋機決戰。會議研究的結果是,實施第二個方案。換句話說,國防部把蔣介石的“徐蚌會戰計劃”給否定了——“自徐州到蚌埠間二百多公里的鐵路兩側,擺了數十萬大軍,既棄置徐州永久工事而不守[徐州那樣龐大縱深的據點工事,只留一兩個軍,幾乎等於不守],又將各兵團擺於鐵路兩側毫無既設陣地的一條長形地帶,形成鼠頭蛇尾、到處捱打的態勢。”——誰都不明白,國防部的高階幕僚們為何擬出了這樣一個“出奇的”作戰方案。
第十二章 淮海戰役:喊殺之聲不絕於耳(9)
但是,即使這樣一個方案,也沒能得以迅速實施。
顧祝同到達徐州後,邱清泉、李彌、孫元良、黃百韜等人在究竟是“守徐”還是“守淮”的問題上仍舊爭執不下。孫元良、李彌與蔣介石的觀點一致,認為“徐州易攻難守,補給線拉得太長”,不如退守淮、蚌地區,這樣“補給線短,前面憑淮河天險,後面有重疊山巒,右面是沼澤地帶,可以節約兵力,集中重兵打擊共產黨軍隊”。但是,邱清泉和黃百韜盛氣凌人,豪情萬丈:“徐州既設陣地,又有儲備糧彈,乃兵家必爭之地。既為我所有,又何必撤退?我們有鐵道、公路,並有空運,補給方面何難之有?徐州不僅要守,而且要以此為基點奪回失地!”這一觀點符合顧祝同的意願,於是顧祝同說他去向老頭子彙報。
此時,蔣介石已經心力交瘁。
在整個遼瀋戰役中,六十一歲的他一直坐鎮北平,其間三飛瀋陽、兩飛葫蘆島,結果“在北平吐血,回南京後連續吐血”。他將目前的軍事形勢描述為“對日戰爭結束以來之‘最嚴重者’”。蔣介石發現,國民黨軍失去東北後,國人似乎已不相信他在淮海地區即將爆發的大戰能夠取勝,不少報刊開始大肆渲染“政府可能南遷廣州”的話題。蔣介石透過國民政府派駐聯合國的代表直接上書馬歇爾,他向美國人提出的要求既出乎中國人的預料,更出乎美國人的預料——蔣介石在要求加速提供軍火的同時,建議美軍軍官以顧問的名義“實際指揮中國軍隊”。
蔣介石不知道,在美國人看來,他的政權已經不值得任何援助了。
十月二十三日,當東北戰局已經明朗化之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向美國國務院請示了兩個問題:“一,我們可以勸告蔣委員長退休,讓位給李宗仁或者國民黨內其他較有前途的政治領袖,以便組織一個沒有共產黨參加的共和政府,並且更有效地進行*戰爭嗎?二,我們可以贊成蔣委員長退休,讓位給某一位能夠給國民黨軍隊和非共產主義黨派爭取儘可能有利的條件而結束內戰的政治領袖嗎?”
心急如焚的蔣介石沒等馬歇爾答覆,又責令南京駐美國大使顧維鈞把他寫給杜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