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部隊會合時,一縱的指揮員們抱著他們哭成了淚人。而他的團長說的一句話讓他刻骨銘心:“我們是共產黨的隊伍,為的是給人民打天下,天塌地陷也打不垮!”
桑金秋,一個貧苦農民的孩子,一個解放軍年輕的連長,在那條名叫渦河的大河邊,準備為了人民的解放“光榮”了,他在等待自己血流殆盡的時候。阻擊戰還在殘酷地進行,黃維兵團炮火猛烈,密集的機槍子彈下雨一樣,前邊的人倒了,後面的繼續往上衝,鋼盔連成片黑壓壓地湧動著。眼看敵人要衝上陣地了,機槍組長於金山端著機槍跳出戰壕,二排長王常林和五班的戰士乘勢發動了反衝鋒。不一會兒,營教導員上來了,命令衛生員把桑金秋抬下去。躺在擔架上的桑金秋,看見了夕陽輝映下血紅色的渦河。野戰手術之後,他被支前民工往後方轉運,一直運到距濮陽不遠的一個村莊裡。桑金秋突然想家了,參軍四年,他從來沒有回過家。房東老鄉知道了他的心思,跑到他的家鄉傳了信。幾天後,父親來了。父親說,母親想他想得眼淚都哭幹了,但是聽說兒子當了連長,父親又高興得大哭一場。桑金秋把自己僅有的一塊錢塞給父親,他說:“告訴我媽,兒子打仗就是為了所有的窮人都不捱餓!全國就要解放了,仗打完了我就回家,讓她等著我!”
第十三章 淮海戰役:驚人的態勢(4)
桑金秋連長說這番話的時候,黃百韜兵團被華東野戰軍全殲。
淮海戰場上的態勢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杜聿明被劉峙叫去商量對策。劉峙說他打算放棄徐州向西撤退。杜聿明在地圖上看了一會兒,認為劉峙對戰局的估計過於悲觀。他對劉峙說:“目前還未到考慮這一方案的時候。如果能集中兵力,再調五個軍加到李延年兵團,且同黃維兵團南北夾攻,打通津浦路這一段,是上策。其次是將徐州三十萬兵力與黃維兵團協同一致,安全撤到淮河兩岸,亦不失為中策;但在目前情況下,已不像十一月那樣可以安全撤退,萬一撤退不當,在野戰中被消滅,反不如堅守徐州尚可以牽制敵人南下。而且,戰守進退的決策,關係到整個國家的軍事前途,目前我不敢輕率地出主意,必須由老頭子本著他的企圖下決策。”劉峙聽了杜聿明的意見後,“嘴唇動了幾下,表示很為難的樣子,但未說什麼”。
二十三日上午九時,蔣介石接到黃百韜兵團覆滅的戰報。
兩個小時後,南京國防部開會研究徐州戰守進退問題。
何應欽、顧祝同等都認為:“如果把這批精銳部隊輸光,就再也沒有力量與*較量了。”因此,主張徐州全部主力退守淮河。但是,作戰廳長郭汝瑰提出,退守淮河首先要回答三個問題:一、蘇北方面淮陰如何守備,是不是放棄?二、徐蚌間的交通如何打通?必須要等交通線打通之後,才能決定徐州主力轉移問題。三、前兩個問題決定之後,才能決定蚌埠和淮河一線如何守備。於是,暫時休會,派飛機去徐州接劉峙、杜聿明和徐州“剿總”參謀長李樹正來南京。
應該說,黃百韜兵團被殲之後的幾天,是淮海戰場上的局勢最微妙的時刻,作戰雙方的決策層都在緊急磋商下一步的行動,因為稍有延遲便可能造成被動。但是,至少在二十三日這天的下午和晚上,國民黨軍最高決策層的緊急磋商休會了。
就在這一天,共產黨方面作出了重大的戰略決策。
二十三日晚二十一時,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電報發往淮海戰場。這封電報的重要意義在於提出了“隔斷徐蚌,殲滅劉峙主力”的戰役設想。淮海戰役進行至此,將國民黨軍徐州軍事集團全部隔離在長江以北加以全殲,這一宏大戰役目標的最終確定使淮海戰役整體戰略規劃清晰了。
還是這一天,晚二十二時,劉伯承、陳毅、*也向中央軍委發出了一封意義重大的電報,電報的內容是:圍殲黃維兵團。此時,在淮海戰場上,黃維兵團的作戰積極性,與其他停滯不前等待蔣介石最終決定的兵團相比,實在是過於顯眼了,好像生怕被共產黨方面忽視了似的,這種危險的孤軍冒進著實令人費解。該兵團的先頭部隊兇猛地突擊中原野戰軍的澮河防線,在一個叫南坪集的地方與阻擊他們的第四縱隊打得昏天黑地,其中的一支部隊已經突破澮河向縱深發展。淮海戰役總前委提出的戰役預想是:以中原野戰軍全部及華東野戰軍一部首先殲滅黃維兵團,以華東野戰軍主力阻擊徐州方向的增援之敵,並爭取殲滅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各一部:
粟、陳、張並報軍委:
一、今日敵十八軍從上午到黃昏,在坦克二十餘輛掩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