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軍以及第四快速縱隊。其中的第十八軍,即原整編十一師,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裝備精良,作戰能力強,現任軍長楊伯濤;第十軍,即原整編第三師,曾被殲滅過,後以原整編十一師十八旅為基幹重新組建,軍官均由十八旅調來,十八旅旅長覃道善為現任軍長;第十四軍,即原整編第十師,前任軍長羅廣文曾任第十八軍十八師師長,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個軍總是和第十八軍一起行動,戰鬥力與第十八軍相仿,現任軍長熊綬春是黃維的黃埔同學和同鄉;快速縱隊由第十八軍一一八師配屬的戰車坦克部隊組成,師長尹鍾嶽兼快速縱隊司令官。以上各部隊基本出自同一淵源,關係融洽,有共同作戰的意識。從這一點上講,黃維兵團中只有第八十五軍是個例外。與其他軍長均為陳誠派不同,第八十五軍現任軍長吳紹周屬何應欽派,這使這支部隊不但作戰風格與其他部隊不同,而且與其他部隊之間存在著嚴重隔閡——黃維不能有效掌握的第八十五軍,不久就以驚人的戰場之舉,致整個兵團於死地。
此時,從第十二兵團普通官兵的角度講,有一點是一致的,大家都對作戰目的和作戰方針不甚明瞭。兵團組建之後,奉白崇禧命令進入河南“掃蕩”中原解放區,部隊在伏牛山裡“往返奔波,雨雪載途,人馬俱感疲憊。特別是快速縱隊因道路不良,機械和燃料損耗甚大,急需休養整頓”。本以為“掃蕩”完畢就會南下回家,可又奉命向蘇北的徐蚌戰場推進,而且“不得以任何藉口遲延行動”。於是,兵團除把生病負傷的官兵和笨重的行李輜重送回武漢之外,絕大多數軍官的家眷們也留在了武漢。大軍匆匆出發,掛念妻小擔心前途的心緒自此瀰漫。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十三章 淮海戰役:驚人的態勢(3)
蔣介石給黃維的命令是:“徐州會戰業已開始,情況至為緊急。黃兵團應兼程急進,務期於十三日前到達指定地點。”
黃維兵團東進之路比伏牛山裡好不了多少。路途上橫著南汝河、洪河、潁河、西淝河、渦河、北淝河、澮河等一條條大河,這給戰車、坦克、重型火炮、汽車和大量的膠皮大車行軍帶來很大的困難。更大的困難是解放軍的跟蹤和阻擊。兵團一開始行動,各個方向的追擊、側擊、阻擊不斷地襲擾而來,行軍路上的道路和橋樑一再被毀,這令官兵們越走越覺得前面充滿危險。
當中原野戰軍佔領宿縣之後,黃維兵團已成為淮海戰場上一個顯眼的作戰目標。只是黃維自己無法意識到這一點,蔣介石更是看不出這一點。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作戰積極的黃維兵團即使推進到渦河邊了,依舊歸國民黨軍國防部直接調遣。雖然奉命進入徐蚌戰場,但黃維兵團從來沒有被劃歸徐州“剿總”指揮。因此,遠道而來第十二兵團的官兵都不清楚,他們如此拼命趕路去靠近那個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的徐州,到底是為了什麼?
但是,阻擊他們的中原野戰軍官兵明確地知道他們為什麼而戰。
在渦河北岸,一個名叫桑金秋的連長在阻擊陣地上被第十八軍一一八師發射來的炮彈炸倒了。醒來時,桑連長想站起來繼續指揮戰鬥,但是他已站不起來,滿口的血讓他說不出話來,他不讓人把他抬下去,認為只要自己還在陣地上就是對全連的鼓舞。他爬到戰壕邊,用手指在壕壁上寫著:一排長蔣歧鳳代我指揮。寫完了,他仰面倒下,滿眼是灰濛濛的天空,耳邊是劇烈的槍炮聲和廝殺聲。他的頭部還在汩汩地流血,他想到了死亡。
二十三歲的桑金秋是河南濮陽人,為了不餓死,十九歲那年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他還不知道“推翻舊世界”的道理,只是感受到了官兵同甘共苦的溫暖。第一次參加作戰時,他很害怕,在老班長的鼓勵下,扔出了第一顆手榴彈。在邯鄲戰役中,他所在的部隊阻擊著國民黨軍一個師的進攻。副連長犧牲之後,全連的幹部和班以上骨幹全死了,一百多人的連隊只有二十四名戰士還活著。桑金秋平生第一次看見了什麼叫死亡。當上級命令他們撤下去的時候,他又哭又喊:“這麼多人都死了,我們不能下去,死就死在一起!”那次戰鬥的殘酷場面令他終生難忘:夕陽下,與敵人屍體相疊在一起的八十多個戰友,他們昨天還和自己一起吃飯,一起睡覺。從陣地上下來後,桑金秋變了一個人,只要遇見敵人,就想打個痛快,他已經不在乎自己的死活了。部隊南下大別山,他和幾十名傷員與大部隊離散。他們偷襲了敵人的一個倉庫,搞到幾十條麻袋,從此,這支小部隊的官兵人人裹著麻袋與敵人周旋。他們吃過山裡各種各樣的樹葉和野草,流浪了半年之久,當終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