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企業倒閉的過程中,無論哪個層面上的人都不可能倖免。
“削邊式裁員”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逐級踢下效應”的形成。即一個位置較高的專業人員的失業,會導致逐級地向下頂替,當然這種頂替往往不是發生在企業內部,而是發生在企業之間,特別是不同層次的企業之間。這意味著一個上層的就業崗位的失去,可能會導致若干個崗位上人員的更替。換言之,在這樣的失業中,由失業造成的工作的不穩定性要遠遠大於失業本身,由此形成的工作不穩定性的預期會由此而大大放大。形象地說,最終就業位置每減少一個,可能會有十個人經歷短暫失業或工作變動,一百個人產生工作的不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職業的不安全感就會產生,甚至形成大範圍擴散。與此相聯絡的就是社會信心受到沉重打擊。在中國,由於中產階層家庭負債率普遍偏高,許多人都有大筆的“房貸”需要按月償還,因此,工作不穩定性帶來的影響將會是巨大的。
正因為如此,各國政府在應對經濟危機的時候,一個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保障就業,至少使失業問題不至於過分惡化。在中國政府不久前出臺的系列性應對措施中,一個重要的考慮也是要解決就業問題。一般地說,失業問題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人口結構以及每年進入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二是經濟增長的速度。有專家曾經根據各國人口構成的情況,以經濟增長能保證勞動力就業增長的需要為依據,界定過各國經濟衰退的臨界點:中國8%,印度6%;其他發展中國家3%~5%,歐美等發達國家0%,人口老化嚴重,勞動力數量在減少的日本,輕度負增長不算衰退。在國內,也形成了這樣一個普遍的共識,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一定要保障在8%以上,否則失業問題就會惡化。有一種說法,經濟增長每下降1%,就將增加約千萬失業人群。因此,保增長就成為應對失業問題的最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