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用堅定的自信來推進改革,造就社會的活力,實現新的階段上新的社會發展目標。
穩定問題被泛化了
南方週末:遇到一件事情,隨便一個人,本能的一個反應就是“社會不能亂”。可以說,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穩定的思維定勢已經滲透到我們整個社會生活中,消除不穩定因素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孫立平:“社會不能亂”。如果孤立地看,這話當然沒錯,社會當然不能亂,社會亂了,經濟不能發展,人民不能正常生活。但我要問的問題是,怎麼就亂了?亂了的可能性有多大?更重要的是,那些具體的問題和社會*有什麼直接關係?幾十個農民工上街討要工資和“亂”究竟有什麼關係?言論開放一點和“亂”究竟有什麼關係?其實更多的情況下是我們自己嚇唬自己,嚇得不敢做事情了。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在我們的社會中是如何界定不穩定因素的。我用百度搜尋了一下包含“不穩定因素”這個關鍵詞的網頁,竟然有500萬之多,當然這裡包括許多與我們這裡討論的穩定問題毫不相關的網頁,也有許多網頁是重複的,但儘管如此,也可以看出“不穩定因素”這個詞彙在我們社會中使用之廣泛。失業下崗工人是不穩定因素,討要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是不穩定因素,小區維權的居民是不穩定因素,房子被拆遷的居民是不穩定因素,被徵地的農民是不穩定因素,城市中沒有暫住證的流動人口是不穩定因素;近兩年又說不能就業的大學生是不穩定因素,*是不穩定因素,貧富差距是不穩定因素,物價變動也是不穩定因素。在這樣的情況下必然是草木皆兵。
我們可以再看一下某縣確定的“不穩定因素排查表”。這個排查表中列舉的“不穩定因素”包括:因房地產交易、城鎮房屋拆遷、建築工程質量和工程款結算、物業管理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地權、徵地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涉農問題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勞動就業、基本生活保障等問題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傳銷、製假售假等問題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集資、證券、儲蓄、保險等金融問題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基層組織和領導幹部工作方法、工作作風問題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行政執法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司法工作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軍轉幹部的問題、大中專學生就業安置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退伍、退役軍人就業安置,自然災害事故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教育問題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民族、宗教問題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企業改制問題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食品、藥品問題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防洪、建橋、水庫開發影響群眾生活、生產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安全生產問題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醫療問題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因其他問題引發的不穩定因素等。
從這個排查表中可以看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矛盾、一般的糾紛等等,都被當作“不穩定因素”了。當然不能否認一些問題處理得不好,會引發嚴重的問題,但一般地說,這些問題,而且是一個縣裡面的問題,其實與社會動盪有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呢。
由於對不穩定因素估計過分嚴重,維護穩定,消除不穩定因素,也就成了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甚至首位的工作。久而久之,甚至逐步形成了一種有著固定套路的工作模式。一個流行的口號和做法,就是將不穩定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而各個地方採取的措施更是五花八門。有的地方設立“不穩定因素排查日”制度,鄉鎮甚至村都要制度化地排查不穩定因素;有的專門召開不穩定因素排摸會,對不穩定因素排查摸底。同時,穩定問題成了重中之重,在穩定的問題上寧左勿右。一到重要的日子,就如臨大敵,嚴防死守。網路上的言論控制更是蠻橫而隨意,一些著名的論壇被迫關閉。還有的地方要求,“把不穩定因素排查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中統一考核,群防群治”。這樣,把社會中一般的矛盾和問題與治安聯絡起來,就為用國家暴力手段對付不穩定因素開啟了方便之門。其結果是,在整個社會中形成了一種僵硬的處理人們內部矛盾,甚至是處理日常事務的方式。
在穩定問題上的泛化、擴大化趨勢來自一種寧左勿右、寧緊勿松的思維定勢。在這種定勢中,即使是控制過頭了,儘管無益但至少是無害的。其實,早在幾年前,就有人撰文指出:穩定壓倒一切的思維定勢可能會帶來種種問題。比如,為了穩定而安於現狀,不是積極地解決社會中那些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