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部分(2 / 4)

小說:明末風暴 作者:卡車

新杭開闢得稍晚,也有水田四十萬畝,加上新襄,三地直接從事大規模農業生產的農民數量達到了二十二萬人,水稻畝產約是四百八十大斤(四石),兩地又都是一年水稻兩熟,年畝產超過八百大斤。崇禎十二年對這兩地來說是難得的好年景,所以這一年預期的水稻產量高達九十六萬噸,也就是九億多大斤。玉米、土豆和紅薯是稻米之外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在新襄、會安和新杭得到了推廣。玉米如今畝產玉米粒僅僅是一百八十餘斤,也就是九十大斤,播種了坡地、旱地十二萬畝,總產量是一千零八十萬大斤。土豆讓俞國振極失望,在他想象中應該是糧食大殺器的物種,實際上限制極多,特別是高溼高熱環境之下,產量並不理想,畝產只有四百大斤,好在土豆可以與稻麥套種,而且能固肥活土,也算是不無小補。倒是紅薯的產量,讓俞國振甚為歡喜,其畝產竟然高達一千大斤。土豆與紅薯加起來,總產量達到了三十三萬噸。這樣,新襄在崇禎十二年的糧食總產量就是一百三十萬噸,以每人平均每年消耗三百六十大斤糧為列,足夠養活三百六十萬人口,而俞國振治下現在的人口只是剛過百萬——這還要加上聚在耽羅正每個月兩萬向南運送的那些人。…;

居安思危,對於俞國振來說,糧食永遠不嫌多,所以潮熱環境下糧食儲存問題就被提了出來。

俞國振之所以要符保的地,就是想引著他開始按新襄的農業技術種田,從種子到土化肥再到種田工藝,都按照新襄模式來套,這樣符家的十五畝地,一年應該能收到一百五十石左右的糧食。比起他現在每年只產二三十石糧,那可是要多得多!

只要符保家跟著新襄走獲利了,那麼來年就可以推廣到鄰近所有的村子,三年就可以推廣到整個昌化縣。這是在俞國振不進行強力干預的情形下做到的,對於今後在全國推廣,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

接下來的幾日,符保便在新襄來的農技員指揮下開始幹活。其餘村民見到俞國振運來作為他家來年收穫的三十石糧,其中既有稻穀也有土豆、紅薯和玉米,都是極為羨慕。不過他們也閒不下來,修路便成了他們在這個冬天裡的頭等大事。凡是家中孩子想要在學堂裡蹭免費伙食的,一律得出工出力,而且出工出力期間能得到少量的補助,做得好的還可以同虎衛一起享用肉罐頭。這可是稀罕事,故此大多數百姓積極性極高。

那些不高的人,俞國振也不為難他們。只是讓人暗暗登記。

見昌化一切都步入正軌,俞國振也走遍了南沙村和周邊的村子,家家戶戶都調研過。俞國振在十一月二十八日回到了昌化,只留下了一個十人的工作組,這十人都是家衛出身,有足夠的自保能力,而嚐到了虎衛甜頭的村民,也不再敵視他們,就連當初的那個二癩子,如今也老老實實的了。

昌化此時尚不能算城,只能算是一座小村,經過近五個月的建設。村子原先低矮破舊的窩棚大多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原先村子北邊荒地上建起的兩排平房。這些平房是作為原先居民搬遷的補償給他們,而能住進磚房,也讓那些村民極是歡喜。

空出來的區域則是在建礦石露頭堆放場,看到已經平整出來的場地。還有建好一角並堆滿了的礦石,俞國振心中甚是歡喜。在工業時代之初,鋼鐵與煤炭就是一切,這些鐵礦石,將源源不斷地變成工具、武器,創造財富保護利益。

在昌化他準備只呆一天。然後便回新襄,大約過完年再來南沙村。但就在他動身之前,一艘快船出現在他的視野之中。

這種大約三百噸級別的飛剪船,龍門船坊造出了十艘左右,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傳遞訊息。這船上掛著新杭的標記,證明它是從新杭駛來的,俞國振看到它時眉頭便皺了皺:“出事了?”

直接從新杭趕到昌化,而不是從會安轉一趟,就證明有緊急的事情,甚至連在會安靠港都來不及!

不一會兒,船便入了港,這個時候,俞國振已經看到站在船頭一臉焦躁的葉武崖。

葉武崖在虎衛中,向來是以人緣關係差著稱,就是面無表情的張正與他相比,也只怕稍遜一籌。而且葉武崖銳氣逼人,往往得理不饒人,俞國振雖然也勸過他收斂柔和一些,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但他做事卻是極穩妥的,否則俞國振也不會將新杭之事盡數託付與他了。

“官人,官人!”

還在船頭,葉武崖便大叫起來,全然沒有新杭總督手下治理著二十餘萬人的威風。

新襄體制之下,人口最多的是會安,因為大量輕工業也轉到會安的緣故,會安有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